第469章 序幕(二)

然并卵!

大明关内是灾荒不断,饥民数以百万计,使得流民暴乱始终无法平息,关外的情况又能好到哪儿去?

不过,大清在与东江镇和朝鲜不断“撕逼”过程中,闻知来自新洲大陆的新华人在辽海诸岛和铁山附近大搞屯田,还栽种若干高产粮食作物,养活了数以十万计的军民。

于是,清军细作便设法从铁山偷来玉米和土豆,还绑了十余个有种植经验的明人和朝人农夫。

在试种第一年,虽然因为水土原因和农人不怎么尽心,栽种的土豆和玉米产量并不高。

但这玩意比起小米和高粱来说,那简直就“神物”,玉米亩产超过1.5石,土豆亩产更是达到四五石之高。

这若是大规模种植几十万亩,或者上百万亩,岂不是每年就可以收获粮食百万石,一举扭转我大清时常缺粮的窘境!

因而,张存仁在去年才敢于向皇太极上书,建议在锦州左近垦殖屯田,对明军实施长期围困。

有了土豆和玉米的产出,我大清便有底气跟明军持续对峙,不虞消耗比拼。

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明清双方会因为在义州屯田的事,引发接下来的激烈战事,从数十人的斥候交锋,到数百人的小规模缠斗,搞得现在十余万军队的武装对峙,战场范围之广,兵力人数之多,战斗厮杀之烈,都超出了他们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为了弥补前线兵力的不足,八旗各部轮战的部队频频将义州屯田的包衣和汉奴抽调过去,征用为军前夫役,扛炮弹、挖壕沟,死了快一半,田里的活计早荒了,以至于我大清不仅屯田效果大打折扣,还因为前线的持续消耗,造成后方也渐感难以支撑。

积存的粮秣眼看就要见底了,可锦州、松山、杏山等前方战事却始终未取得压倒性优势。

多尔衮、豪格刚刚领兵替换下济尔哈朗所部,展开为期三个月的轮战,却不曾想,这才打了半个多月,就嚷嚷着撑不下去了。

要么给援军,要么将部队撤回来。

实在拼不过明军了!

人家不仅动员了关内关外八大总兵,集结了十三万精锐大军,而且粮饷充足,杏山附近的笔架山就屯有十余万石粮食,对峙相持下去,可比我大清有底气多了。

那么,现在是咬着牙继续打下去,还是见好就收,撤兵北返,任由明军巩固和加强锦州一线的防御力度?

一时间,皇太极陷入到进退两难的境地。

他的手指又开始敲案几,这次的节奏更乱了。

他望着殿外,日头已过正午,阳光斜斜地照在丹陛上,把石狮子的影子拉得老长。

撤兵?

锦州就成了扎在辽西的钉子,洪承畴定会趁机加固防线,以后再想啃下来就难如登天。

不撤?府库里的粮只够撑一两个月,真要等土豆秋收,八旗兵怕是要饿倒在阵前。

殿内的议论声渐渐低了,所有人都盯着宝座上的身影。

济尔哈朗攥着拳头,代善捻着胡须,张存仁额头的汗滴在青砖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皇太极深吸一口气,喉结又滚了滚。

这决定,比当年老汗当初面临萨尔浒战前的决策,还要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