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页

令月歌+番外 昶寒 1723 字 2024-01-03

倾秋看完奏折,亦是默叹,“臣记得去年江南水患,他立下大功,因此深受百姓爱戴和陛下的赏识,如今这奏折却不是邀功,而是推举贤能之士,当真是好手段。”

皇后笑意不减,说道:“不错,以他的功劳和才能,今年考绩之后必然要升迁留在长安了,这奏折一上来不仅可以博得陛下和本宫的好印象,而且也稳住他在江南这几年培养的势力,看来不管是本宫还是太子,亦或者是遇仙,要想稳住江南的局势,怎么也绕不开他了。”

“想来淮阳王与他背后也有关系,”倾秋分析道,“臣记得他推举的这人,也曾是淮阳王的门客。”

皇后一笑,道:“那是肯定,此人当真是八面玲珑,不过本宫倒是挺欣赏他,只是不知道他来到京中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们且留意着吧。”

倾秋颔首,她放下手中的奏折,继续在皇后的身侧摇着团扇,问道:“娘娘可有想好令状元的官职?”

“不急,再等等吧,”皇后淡淡地回应道,凤眸看向前方,“如今他可真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齐朝自一统天下以来,便实行流官制度,每逢三年之期,长安城便会涌入各地的主要官员回京述职,而此时也会是他们最为紧张的时候,无人知道他们是否能通过考绩,往后是升迁还是贬官也是他们最为在意之事,所以不少人开始巴结权贵,以望他们能在皇帝和皇后面前多多美言。

自长庆年间以来,朝廷便明令禁止官员私底下结党营私,接受贿赂,为了落实政策制度,锦衣卫则成为帝后一双监视文武百官的眼睛,这样的政策制度正是由皇后提出的。

而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大多时候只负责明面上的监察弹劾,锦衣卫若有消息,第一时间会禀报帝后,帝后判决后再由御史台出面,配合吏部监察弹劾,这样朝堂上的官员变动都可以顺理成章,井然有序地进行。

与此同时,皇宫弘文馆。

弘文馆位于史馆之侧,皇帝继位以来极为重视文官,因此弘文馆在长庆年间更是聚书二十余万卷,供朝臣和王公贵族借阅。只是其作为皇家书馆,平日里前来之人并不多,此时正值午后,三四层高的弘文馆几乎无人在此。

午后,弘文馆内,明亮的光线正透过每一扇窗户外照射进来,在一处书架后,只见有两位相貌俊美的男子正在那,其中一位身着青衣官服,正站在书架前面,似乎在整理着书籍,而另一位身着浅蓝衣裳的男子则坐在他的身边,手捧书本百无聊赖地看着。

良久,令歌放下书本一叹,只因他手中的诗集尽是仕途不顺之人所写。

看向依旧认真整理着书籍的令楷,令歌不免有些发愁,他开口低声问道:“阿楷,有些考生的官职已经有了眉目,怎么你的官职还没有风声?”

令楷一笑,他将手中的书本整齐地放进书架,偏过头端详着坐在地上独自忧愁的令歌,低声笑道:“不如王爷替臣去问问陛下?”

说着,令楷也坐下身来,他将令歌手中的诗集拿过来,安慰着令歌说道:“不急,各地官员尚未全部回京,考绩和调动都是未知的。”

令歌点点头,默然不语,只见看着诗集的令楷忽然一笑,说道:“令歌是在担心我仕途不顺,像书上这些诗人一般诗兴大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