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后话此间暂且按下不表。
匆匆离开衡水街的善敏捧着匣子轻快的进了宝郡王府。
管家是深知他俩关系的,见善敏示意,便不曾大声通报,善敏三步并作两步上了台阶,好整以暇的在书房门口咳了一声,屋内人听了自然知晓。
见善敏独自前来,一身团鹤纹品月缎地袍子外罩一字襟镶如意边坎肩的宝贤略显意外的放下笔,绕过书桌快步迎向他,在两步远的距离又停下,示意看茶,管家出门便善解人意遣散了书房周围的杂役花工们,为免人多嘴杂只说是朝廷公务要事商讨,换他自己在院子里远远的喂鱼喂鸟。
宝贤府上的管家是家生子儿,生在府里,比宝贤略大,宝贤被庆王家的载绵带着去爬树逗蛐蛐,回来都是管家替宝贤挨罚。他对宝贤忠心耿耿,是奴才更是不可或缺的内务掌事。
大婚后宝贤跟从前一样不是看书就是作画抚琴,只是越发淡了言笑,府里安静如前,尤其善敏避嫌似的更少了往来,管家心里是矛盾非常。一面盼着善敏常来陪王爷说笑,一面又盼着王府尽可能的开枝散叶。
管家明白王爷对善敏不一般的感情,但远的不说就看咱大清朝,谁家主子不喝花酒玩姑娘小倌儿,也不见谁冷落了女眷耽误延续子嗣,偏到王爷这里就行不通。
他还是不懂他的王爷,这玩小倌儿和动真情如何一样,拿善敏王爷和玩小倌儿相比,就这一条说出去就能被家法乱棍打死。
宝贤是独子,阿玛去世前常年在东北外放,四岁就入私学,是善敏和载绵与他要好,他年纪太小,即便是眼睛盯着老先生转,也还是听不懂念不顺,大他7岁的善敏既要关照载绵,更不忘呵护这个小小的玉一样的人儿。
即便善敏15岁随左大人去了陕甘,回来还是尽量回私学表面是问候请教老先生,硬是陪宝贤到15岁不必再去学堂,善敏才安心。
其实比起载绵,宝贤的课业是非常之优异的,诗词书画音律更是出类拔萃。
第九章
善敏递过檀木匣子,示意宝贤打开,两人一头一尾展开画卷,宝贤惊异的看向善敏。
此画乾隆爷题诗,前后隔水22方印章,6方残印,这是阮浩唯一传世真迹且传承有序,一直到嘉庆帝都藏在宫里,嘉庆帝之后,此画不见于宫藏,当年宝贤去宫里看望荣太嫔,就不曾见过此画,怎的到了善敏手中?
宝贤连忙问:
“可是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