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页

若是让沈泰安和沈董氏把保哥儿带走,母子连心,她自然是死也不愿意的,又恐若是留在京城,毕竟是异母的兄弟轻重不得,沈尧也为难,她们娘儿俩处境也难免尴尬······

故而,其时虽有彭城伯暗中相助干涉,也有薛雯这个后盾,她自己下定了决心,也还是跟着一同去了滁州。

——倒是那董依依留了下来,她年纪实在也不小了,本就出身尴尬,高不成低不就的,除此之外也着实没什么出众之处,有贤德名声啦、有丰厚的嫁妆啦、或是有人物撑腰啦,她一个也不占······

最要紧的是,前番又有那么一出折腾得满京城人尽皆知的闹剧,亲事上自然便有些艰难——十分艰难。

这么多年也积累下了情份,俗话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沈董氏倒是真疼她这个侄孙女儿的,也有心替她筹谋打算,只是奈何自个儿人脉有限,最后还是由沈郡王出面,找了一个沈家的旧部,董依依才算是有了归宿。

那家人呢姓常,同样都是姓常,但和明威将军常斌、西南总兵常嗣年这两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都没什么关系···恐怕只能算是五百年前的一家。

这个常家的家中的长辈儿都过世了,就剩下了这兄弟二人,好在是军户,又有些不大不小的功劳,也算能够宽松度日。

瞧着是低嫁了,但董依依是个心里有主意的人,并不挑拣嫌弃,且很是上心,还没进门呢,就言语督促着小叔子读书上进,又自己掏腰包贴补。

常大郎见她贤淑聪慧,懂事踏实,心里也便十分地喜爱敬重她,对于她的那些显而易见的不如别人的短处,也自然就“知恩图报”地不怎么在意了。

要是真能一直如此,以后董依依嫁进去了,一家人将来劲儿往一处使,虽无大富贵,想来日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的。

眼瞧着都挺顺利,另一头,皇上且还多了一重心——想着恐有苛待之嫌,一番暗示之下,沈泰安自己上了一道折子,沈尧承继了爵位,就这么成为了新的东平郡王。

——这样一来,薛昌韫倒是没有苛待勋贵老臣的嫌疑了,沈尧为人子的,却一下子处境尴尬起来······

好在,他即将启程返西南,这些让他深恶痛绝的诡谲弄权,也将与他无关了。

不过西南也不轻松——常将军年事已高,沈尧此去,将接替其西南总兵的位置,而常老将军则打个颠倒暂居于其下。

薛昌韫说起行伍之事最是头头是道,也有不少自己的考量和策略,沈尧听他说了一些对西南剿匪的看法,竟是与自己一直以来还只是个雏形的想法不谋而合了,君臣二人好一番的彻夜长谈,都觉酣畅淋漓。

沈尧正好,趁此机会为郭将军求情,希望薛昌韫能对此事高提轻放,或者干脆从轻发落,贬回家去就最好了,也免得一代名将戎马半生,最后因为权力倾轧,而在牢狱之中潦草度过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