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薛雯起意要伪装混入行军队伍前往蓟州的时候,其实不过是一夜之间的事。
薛昌煜眼高手低小肚鸡肠,顺利登基后即开始大手大脚地“胡作非为”。
都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那薛昌煜呢···是父在,他天天和先帝对着干——折腾的自己今儿手折明儿腿断的,就是死赖着不肯去就藩。
父没,他就更是就差把天掀过来了······
先帝已经是弄权的行家了,用人一看忠心,二才看能力,薛昌煜呢,干脆就不看能力,只看谄媚的功力是大是小,是不是能伺候得他顺心顺意。
可是朝中的老臣也不是吃素的,格局已成,人与人之间盘根错节,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就算薛昌煜已经身为九五至尊,想要动他们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再拿出三年不改父道来压人,一时倒是能与薛昌煜僵持不下。
谁知道,薛昌煜偏就是个善于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物,他创造性地造出了个“代行职”大臣的方法。
——称新旧交替本是难事,如今朝中要员大多也已经上了年纪,“代行职”者,为以后计也。
老人有经验,年轻人有精力,就设下代行职大臣,与原本的老大人共商举事,很快,六部就都安插上了他这所谓的代行职大臣,无不是新帝心腹,却全是一些犄角旮旯,以前从来没有显露于人前的边角人物。
说是共商,代行职们有他这个皇帝撑腰,自然是西风压倒了东风,很快骑在老臣的头上放肆了。
薛雯见状,暗示了以内阁张亚庆、孙品周等人为首的自己人纷纷递交辞呈,若是一时不批不准,就直接请病假在家赋闲,由得代行职的那些乌合之众自个儿跟自个儿折腾。
秦王薛昌韫和慕容文臣见状,也效仿行事。
薛昌煜不知厉害,见他们一个个自觉缩了,还觉正中下怀。
倒是小表弟胡伏宜,因本就是个品级不高的小“碎催”,一时倒成个硕果仅存的了,可是薛雯留下了他乃是一厢情愿想得美,他是个没根基的,薛昌煜不用小心应付,随便寻了个由头,就把他给一脚踢了。
不仅如此,还收回了胡家现住着的御赐宅邸,将一大家子人都下旨赶回了苏州老家,命“速速启程,不得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