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只有三个字——上官博。
皇帝说:“在我还是皇子的时候,上官丞相曾经当过一段时间我们的老师。他儒雅谦逊,虽出自寒门,但却毫无寒门身上那种钻营、狠戾之气,对我们不卑不亢。后入主内阁,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位至一朝宰相,却几乎不结私怨。
对外正直不阿,听说治家亦有规章,位居高位,却不纳妾,与发妻恩爱如初,育有两子,亦予以悉心教导。我印象里他是个好臣子,好老师,好丈夫,好父亲。”
“我看过上官丞相写的《时约治家学》,确是用了心思,教导子孙做人的道理。而他的两个儿子也不负众望,唯一的遗憾、或者说缺陷,可能就是他的义子。
据说上官博年轻赴京赶考的路上遇到野兽,差点丧命,是路过砍柴的樵夫救了他。上官博高中状元,回去报恩,但樵夫已病死,其妻也早亡故,只留下一个遗腹子。
上官博不忍其寄人篱下吃苦,将其收为义子。
这义子三番五次求上官博举荐为官,但资质平庸,上官博始终不肯,连死前都还交代上官家不得为其谋官。义子怀恨在心,曾不止一次在外面放话说要上官家还一条命。”
皇帝说:“上官博眼光没有错,这种满心怨恨之人不能当官。”
殷莫愁:“上官家致残案发生在上官博死后没多久,当时怀疑是义子下毒,只可惜他抗捕被杀。不过我想,若上官丞相在天有灵,应当不会后悔收养了恩人之子。他真正后悔的只有一件事,他在写给其子的家书中提过,但因涉及敏感,没有公然刊印于《时约治家学》。”
“是何事?”
“事关先帝。”
皇帝恍然:“销金令?”
殷莫愁缓缓点头。
具体说,应该是销金令引发的销金案。
一件至今仍有争议,但朝廷又讳莫如深的过去。
一道为数十万百姓带来噩运,令近万孩童成为遗孤的法令。
一桩被认为先帝已下了罪己诏,但仍为许多人说愤愤不平的“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