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岁那年,他彻底清醒。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永远不要逆天而为,否则会害死身边的人。
所以,当商正如挑头拥护五皇子时,五皇子却恳请父皇让他为母亲守孝三年。众人以为赵远伤心糊涂了,太子之位是多少人争破头都换不来的机会,他怎能轻易放弃?
可他们不知,赵远从来没有觊觎皇位的心,他先前的隐忍是为母妃平安,在皇帝面前表现只是为母亲过得好。现在母亲离世,他没有呆在皇宫的必要了。
十五岁那年,守孝期满。
赵远从妃陵返回皇宫。太子和几位兄长已过弱冠之年,二哥、三哥、四哥已被分封为藩王,过节时才进京朝拜。朝中大部分是太子党羽,还有一些不安分者试图拥护二皇子,野心勃勃,四处寻找太子仗势欺人、贪污受贿的证据。
五皇子回宫引起不小的轰动,因为他才是当年对太子威胁最大的人。
赵远回宫不久,各路人马就以不同理由,来他宫里拜访。有的是来悼念董妃,有的是关心五皇子这三年的境况……当然,他们共同的目的是,把赵远拉入自己的阵营。
太子党肯定拉不动赵远,剩下的就是二皇子党,三皇子党,以及原本拥护五皇子的商正如一派。
赵远除了查明母亲去世的真相,再无其他野心。他不愿与权贵结交,久而久之,那些人议论他过于清高自傲,身在皇家还想独善其身,早晚被人所害。
为躲避京城复杂的局势,十六岁那年,也就是他被封为平南王之后,他向父皇请辞离开京城。
皇帝大怒,以为赵远责怪他从前苛待董妃,冷落过他。
年轻的王爷俯身跪拜,坦言说自己就不敢记恨父皇,离开京城只是因为向往闲云野鹤的生活,不爱勾心斗角、结交党羽。
党羽两字说到皇帝心上。皇帝最恨结党,却又无法揪出所有阳奉阴违之人。赵远表明心迹,说自己不愿与他们为伍,一心归隐,他又如何能对他发火?
皇帝给赵远赐了一处封地,地处江南水乡,面积不大,但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可让他舒适富足过完一辈子。
离开京城,赵远化名为赵守成,前往自己南方的封地。然而他在那边刚安顿下来,就遇到第一波刺客。接着他搬到乡下,两年后又遇上袭击者。他越搬越远,越来越行踪不定,最后才来到北方福安县。
听母亲讲,她祖籍是福安县槐花村的,小时候她经常翻过一座小山包,去隔壁村的草棚听秀才读书,学习认字。赵守成去了槐花村,找到那破败的院子,母亲口中那个经常打骂她的酗酒阿爹,也就是他的外祖父,早已去世。赵守成在院子里呆了一晚,第二天翻过山包,来到陆老爷曾住过的大柳村。
他找了个远离村民的地方,用竹篱笆圈了个小院,在荒郊野岭住下来。他不喜欢出门,也从不跟邻居往来,唯一与外界沟通消息的,就是县衙高展给他的飞鸽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