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考评

方至院中,崔元便寻了张白纸开始勾画。韩非好奇凑上前来,待观摩片晌,终是明白崔元这是在画……地图?甚至细化到七国的简要轮廓、接壤地界及面积大小对比等诸多要素。

他莫不是想分析出七国的实力强弱后,再取最强者择之?

心有所思,韩非不由直言询问道:“阿元何以……犹疑不决?”

他从不是拖沓反复之人,如此犹豫,莫非是从未思及学成报效之事?

崔元摇头笑道:“韩兄不知我心中所虑。”

他既不知自己穿越之事,也不知自己这具身体原名本为“荆轲”,崔元背负着原主荆轲刺秦的历史宿命,心中还踌躇于秦王的暴.政传闻,以及秦二世而亡的事实。

选定后便是一生所求,自己如何能轻易定夺此事?

崔元看得出,韩非是希望他能一同侍韩,可以韩国的国情现状,若想真正实现自强自新,基本上是难于登天之事,自己就算鞠躬尽瘁,又能改变多少呢?将韩国被吞并的时间推后数年?这些事情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许是听出两人谈论原委,本在一旁悠闲静卧的大黄,竟忽而飞身跃至石案之上。只见其牢牢蹲住白纸边边,见崔元犹疑不定,更是屁股一翘,当即将雪白猫爪狠狠拍打在秦国位置之上。

崔元无奈笑笑,将大黄揉进怀中,进而冲韩非温和回应道:“韩兄且容我明日再定。”

……

是夜,银月高悬。

崔元自梦中恍惚回神时,月色依旧亮地出奇。心中忽而涌上一股异样之感,崔元试探性披衣而起,徐徐行至窗前稍驻,院中的葱翠梨树竟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株形若骈盖的高大樱树。雪樱铺满枝头,就如初雪堆聚般,熙熙攘攘迎风而放。

花瓣不时簌簌抖落些许,直落至树下那位男子的雪青色肩头。

瞧见对方银色面具的瞬间,崔元终是断定心中所想,这不是现实,或者说这是叠生于现实之上的梦境。梦中的一切他虽可感可知,可梦境又总归飘渺无痕,让他摸不着半点头绪。

例如他为何会先后两次梦到同一位面具男子?对方同自己又到底是何关系?

崔元依旧稳步出门,端正落座于对方面前,见石案上有耳杯一对,崔元抬手将其斟满,继而举起其中一只,坦然问候道:“秦兄请。”

对方闻声,自然抬眸与他对视。

面具掩映下,是一双浩如烟海的眸子,仿佛能装下世间万千,让人光是看着,便油生一股万载光阴不过瞬息的宁静之感。

并不介意崔元略显唐突的注视,对方亦跟着举杯饮下。

崔元收回视线,余光扫过案上飘落的樱花,见花瓣纹理都真实到不似幻境,崔元忍不住感慨出声道:“千年之前,竟有樱花存在吗?”

听得崔元喃喃之语,对方终是开口解释:“宫苑之中早有种植樱树之例。”

崔元颔首应下,两人又趁着月色花辰,稀松平常地聊着近来细碎之事。思及入眠前的择国难题,崔元想着对方即是梦中人,不若自己便将此难题扔给对方思考梳理?

毕竟比起韩非等人,对方所言或许更为公平,也更有参考意义。

如此想着,崔元直接将心中烦扰一概倾诉而出。对方耐心听至末尾,见崔元仍有犹疑,这才挑明询问道:“崔君或许早已心有所属?”

崔元虽是一惊,但转念想想,又确实如此。一般人在纠结的时候,其实心中大多早已有所决断,只是欠缺一个契机或推力,让自己有足够的理由去坚定选择。

崔元不再回避:“诚如兄台所言,我本属意秦国,但奈何有所思虑,难做决断。”

对方眸中似有诧然之色,不过须臾之间,便被席卷而来的浓厚兴致所淹没,“崔君何以择秦?”

崔元开始认真细数秦国的诸多优势,除却商鞅变法后的良好改革基础外,秦王政又是难得拥有远见卓识的君王,他自是向往已久。可思及顾虑,崔元却又戛然止了声息。

见他如此,对方却只挑唇笑笑,眸中亮色如常:“踌躇无用,成或不成,试了才能知晓。”

崔元一时竟如醍醐灌顶,进前而勿顾后,如此简单之理,竟还须旁人提点?

·

次日晨起,荀子同诸生谈论修身之道。

课中休憩之时,荀子将木牍放回案上,见众位学子皆神清气明,已无初时浑噩困意,这才和煦出声道:“一日将过,诸君可已有所抉择?”

知晓荀子是问考评之事,崔元思及昨夜所得,想着自己还未得机同韩非论及此事,正要附耳同他提前告知。谁知崔元还未动作,荀子便已抬手示意道:“不知崔君意欲选择何国?”

感受到周遭的热切注视,崔元忙恭敬起身而拜,进而稳稳道出一句:“秦国。”

闻此一言,嘈杂议论声便又窸窣而起。

韩非面上猛然挂上几分苍白暗色,脑中混乱不堪,身后亦随之传来几声嬉笑杂论,“秦国本是虎狼之师,他日若困兽得驰、横扫天下,首当其冲便是那弹丸韩国罢?”

继而有人含沙射影应和一句:“崔元此举,果真是‘好友’所为。”

崔元落座回原位时,正巧将“好友”二字听进耳中。生怕韩非有所误解,崔元急于出声解释,韩非却率先察觉出他的意图,只稳稳攥住崔元手腕,冲他摇头笑笑,眸中尽是诚挚之色。

比起家国政见之别,他更看重自己与崔元的深厚情谊。

崔元重新沉默下来,待荀子点过几人过后,便将众人放归居舍用膳。

白日课罢,崔元见韩非面色苍然,正欲亲自将他送回室内歇息,韩非却难得拒绝了崔元的陪同。他的声音如被揉碎的春风般,透着几许沁凉寒意:“许是白日里……吹了风,有些头痛罢了,歇息一晚……许就痊愈了,阿元无需担忧,”

崔元不再多言,目送他回身进门后,便直接迈步进了厨室,亲自为韩非炖了些滋补汤药,煮好后交由张良送去,自己则寻了两盏豆灯,做好今夜挑灯夜战的准备。

他如今心中已有隐约构想,崔元将其一一摘录于纸上,接下来整整两日,崔元皆窝在房中闭门不出,大有著述不完誓不罢休的架势。待第三日晚,崔元的论述方有大致骨架血肉。

又向其中填充部分细节,崔元的论述内容几乎涵盖到民生、吏法、教育、战事等诸多方面,甚至崔元还于其中制定了三个五年规划,望能分阶段实现统一天下的可持续强盛局面。

落笔封装之前,崔元凝思片刻,方于首页注上《治秦手册》四字。

次日,考评结束。

荀子令浮丘伯将众人之论尽数收齐详读后,又择一课时,于堂上亲自点评众论之别。荀子先是捋须而笑,直接整体夸赞道:“诸君之论各有所长,实难分却高下。”

感受到对方的体面与客套,崔元无声笑笑,视线一转,进而落在垂眸不语的韩非身上。几日未见,韩非竟难得蓄起些青色胡渣,眼眶亦红润有倦色。

崔元心中不忍,正想着课后或可为其剃须缓神,耳边却忽而听得韩非之名。崔元回神去听时,只听得荀子所赞“面面俱到、实用可行”等词汇。

韩非本就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思维敢于突破尝新不说,文章水平亦极为出众,文风犀利、构思精巧便是他独有之行文特点,荀子有此夸赞倒也不算过分。

如此想着,又听荀子转而剖析道:“诸生之中,尤以崔君之论,着墨于新,或得其道。”

感受到周围聚光灯般的灼热视线,崔元只静静颔首端坐,他的论述开拓了许多崭新角度,属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问题,再稍微加之文笔润色,得此结果算是在他意料之内。

可发觉自己当真盖过韩非这般青史留名的大佬时,崔元还是忍不住涌上几分羞赧之意,是他利用了时代差距,利用了头脑中早已储蓄的历史存量,这种胜利本就不大光彩。

荀子当堂宣布了考评前三的人选,随后便将三人叫去后堂小论。

崔元随着韩非一道快步起身,之后便跟上毛亨的步伐,尽数行至后堂稍候。荀子将前堂众人安抚妥当后,方提衣而起,至后堂同崔元等人解释考评之用,“此次考评,是为选拔前三者同楚王面论治国之道,若得楚王重用,今后定是前途无量。”

原是为择人侍楚?崔元眉宇紧蹙,他既已选定秦国,就断没有轻易更改的道理。

崔元正欲出声推拒,韩非便已自旁侧直接拱手欠身道:“非为……韩国王室,又怎会……有侍楚之心?还望先生……另酌他人予此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