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商议朱熹

朱棣说暂时搁置,不是简单搁置三两日,改组文庙人选是涉及天下的大事,不仅京中讨论,南京六部诸府,以及大明十三省的高官、大儒也纷纷投入到此事中,一封封奏章往京城如同雪崩时的雪花涌来。

公主府。

李显穆坐在主位上,左右各自坐着相熟的官员,都是心学党的干将以及盟友,其中位置重要的诸如礼部尚书郑欢,内阁大学士杨荣等,都聚在这里。

“明达,左都御史刘观前日被下狱了,你之前在朝上说的那些事都是真的,如今看来,左都御史的位置大概是你的了。”

李显穆却摇摇头道:“陛下不一定让我担任左都御史,更可能是从六部尚书中,选一个人迁转,而我更大概率是担任尚书。”

杨荣一愣,皱眉道:“六部尚书?

你担任过工部右侍郎和礼部左侍郎,而后迁转的右都御史,在工部和礼部都有卓越的政绩,肯定是不会再让你去浪费时间了。

去刑部相当于贬谪,去吏部则一步登天,都不太可能。

那就是户部或者兵部?”

李显穆颔首道:“前些时日陛下和我聊起如今日本白银每年输入很多,虽然大大缓解了朝廷缺钱的困境,可近些年财税方面渐渐有些混乱,很大可能是要调我去担任户部尚书处理此事。”

屋中众人顿时振奋起来,户部尚书是大明的财政大管家,在六部中是上三部,掌握着大明七成事项的拨款,权力相当大。

若是李显穆担任户部尚书,甚至能够让心学发展都更上一层楼。

李显穆自己对于户部尚书之职,自然更是满意,担任户部尚书能够更方便的推行财税制度改革。

如今大明的整个财政制度,可以用烂字形容,他早就看不下去了。

郑欢轻咳一声,“这是件好事,但既然还没有成行,便先保密着,我们今日最重要的还是商议文庙之事。

近日理学那些人各自聚会,所谋甚大啊。”

杨荣撇撇嘴,“无非就是要将程子和朱子捧进十哲,他们都知道,圣上一定会将李忠文公捧进十哲,早几年在心理之争中,吃了大亏,如今自然不愿意落在心学后面。”

礼部尚书郑欢颔首,而后正色道:“程颐入十哲没太大希望,朱子则大概率能入。”

屋中众人都没出言反驳,朱熹是必进的,在如今的大明看来,朱熹算是各方面加强版李祺,况且,大明指定官方教材的编写者进不了十哲,文庙就贻笑大方了。

他们现在虽然是心学干将,但年幼时也都是读四书章句集注这部理学著作入仕了。

“他们之所以推程颐也进十哲,其真实目的是在狮子大张口,借此作为讨价还价的借口,让我们心学在十哲的排位上让步,让李忠文公列在朱熹之后。

这件事,明达你怎么想又怎么看?”

屋中众人闻听此言,都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中,思索着郑欢这番话,而后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李显穆。

作为李忠文公的儿子,以及心学党事实上的领袖,李显穆在这件事情上拥有决定性的话语权。

李显穆也在沉吟,从本心来看,从小接受李祺教导的李显穆自然不认为朱熹该排在他父亲前面,毕竟朱熹一辈子的学术成就,也只堪堪比得上半部《传世录》。

但下半部传世录放在家族中,直到现在都锁着没人看过,自然不能作为功绩说明。

“文庙主祀孔圣,配祀孟圣,从前的四圣废除,暂且空置,只保留十哲,这是新的文庙改选方案。”

这大大提高了文庙十哲的地位,相当于说孔孟之下以十哲为先。

李显穆缓缓沉声道:“他们想要让朱熹压在父亲头上,却是想错了,朱熹和我父亲入祀文庙的原因完全不同。

他一身没有什么功业,对宋朝也没什么政务上的影响,是以立言而入祀文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