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拖网

太平记 克里斯韦伯 2422 字 2个月前

“两三丈深,嗯,用将主的新网差不多也够了!”宋虎捋了捋下巴的胡须:“算了,先打一网试试,就算打不着也没啥损失,权当是练练手!”他打定了主意,便立刻下令道:“传令下去,放网!”

随着宋虎的号令声,渔船们排成一排横列,渔民们从船尾放下一张奇怪的渔网,与当时渔民常用的撒网不同的是,这渔网就在船上时就像一个巨大的拖索,放入海中之后在船只的拖曳下就迅速张开来,就好像一张巨口,将所遇之物一口吞入其中。过了大约半盏茶功夫,宋虎估摸的差不多了,喝道:“收网!”

渔民们应了一声,便去用力转动其辘轳来,拉扯起渔网的缆绳来,可刚扯了几下就发现不对了,缆绳上的力道大的吓人,就好像下面有几头蛮牛在拉扯一般。那老渔夫精神大振,喝道:“龙王爷保佑,这次捞到大鱼群了,大伙加把劲,回去后喝顿好酒!”

众人齐声应和,喊着号子转动起辘轳来,随着绳索不断缩短,渔网渐渐露出水面,几个眼尖的看到渔网里满满的都是青鳞黄鳍的竹荚鱼,都在网里挣扎,仅仅这一网,怕不就有七八百斤了,难怪方才众人摇起辘轳来这么费劲。

“龙王爷保佑!”老渔夫已经是热泪盈眶,他抢到辘轳旁,大声喊道:“二狗子,快去拖一下,这么多鱼,小心把网给撑破了!”

“诶!”一个圆脸少年应了一声,跑到船舷边,小心的整理缆绳渔网,免得哪里被绷住了受力太重被扯断了。过了半响功夫,在众人的同心协力之下,总算是把这一网鱼扯了上来,鲜活的竹荚鱼被倒在甲板上,拍打甲板的闷响声就好像雨点般,密密麻麻。

“龙王爷保佑!”老渔夫向桅杆处跪拜祈祷,那儿有一尊粗陋的海龙陶像,像他们这样出海打鱼的渔民船船都有,以求出入平安,渔获丰富,也不知道跪拜了多少次,但像今天这般虔诚的,还是头一回。

“明明是主上带来的好渔网,你们却去拜龙王爷!”一旁的宋虎冷笑着摇了摇头。原来船上刚刚试用的便是网板式拖网。顾名思义所谓拖网就是船在前面跑,渔网拖在后面,把所经之处的鱼一网打尽,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里面的学问可不小,为了捕获尽可能多的水产品,渔网的网口自然是要尽可能的大,但是绳索的牵扯下,网口却会不可避免的向内收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来说有三种不同的方法:

用一根硬质的长杆将渔网撑开到一定的宽度,但这么做渔网的口往往会呈现成长条状,网口面积无法最大化,而且长杆的长度限制了网口的大小,渔网的体积也不能太大,操作起来很容易与缆绳和渔网缠绕起来,带来诸多不便。

于是后来人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明了一种新的拖网——网板拖网,其原理就是在拖网的两侧各安装一块挡水板,这样当渔船拖网的时候,由于挡板两侧水流速度的差异,会产生一个压力差,使得挡板会向外扩张,扯开拖网的口。

而第三种,也是效果最好,规模最大的就是两船拖网,即两条平行航行的渔船之间扯着一条大的拖网,这种捕鱼方式可以一下子将绵延数百米甚至更远的鱼群一网打尽。但这对渔船、渔网的要求很高,凭魏聪现在手中的那点家什,短时间还是不要考虑了。

拜每年的休渔政策所赐,后世只要对渔业和环保方面少有了解的人几乎都听说过拖网渔船,这种打鱼方式对所经过的鱼群无论大小,种类,一律一网打尽,对渔业资源破坏极大,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早已是声名狼藉,但在公元二世纪的东亚却绝对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珠江入海口本就是顶级的渔场,黑潮和珠江水带来了各种丰富的鱼类资源,就凭魏聪手头上那点船,怎么翻花样折腾在有生之年都不用担心渔业资源枯竭。

众人拜谢了龙王爷,便又打了几网,虽然不及第一次收获那么丰富,也都打了数百斤鱼来,尤其是最后一网,竟然是兜到了金枪鱼群,一网上来足足有近百条布满银带金属色泽,锥形鱼身的健壮生灵,船上的渔夫们看到了,不由得齐声欢呼起来。

“哦,这次是打到什么了?你们这么高兴?”宋虎饶有兴趣的问道。

“回禀郎君,这次打到的可不一般,这是大乌焉(古代中国对斑纹金枪鱼的称呼)呀!最上等的海味!”老渔夫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了:“这大乌焉在水里就是霸王,游得快,势头猛,平日能打到一条两条都了不得了,这次一下子打了上百条,都是托了您的福气。您稍待片刻,容小老儿处置了一条,献于您品尝!”

“好,我倒要尝尝!”宋虎笑道。

老渔夫挑了一条,拔出腰间短刀,熟练的替鱼开膛破肚,剔去鱼皮,露出鲜红色的鱼肉来,他挑了最肥美的部分切下四五片鱼脍,用盘子盛了,送到宋虎面前:“大乌焉吃了最是养精神,长气力,郎君请!”

宋虎也是吃过生鱼脍的,见那鱼脍鲜嫩的得很,拿了一片放入口中,果然鲜嫩无比,没有半点腥味,却是鱼脍中的上品,三下两下将盘中鱼脍吃完,笑道:“果然好味道,可惜没有韭菜酱,罢了,你们也吃呀,莫只看我一个人吃!”

众渔民见宋虎并不嫌弃生鱼脍,纷纷大喜,各自切了鱼脍分享,此时时间虽然还早,但船上却已经装的差不多了。收获丰富的众人调转船头,向番禺城的码头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