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大结局

建炎二十七年,赵子称五十三岁、徐州新都彻底建成之后。

监国太子赵伯琮,也已经三十周岁整了,接手内政工作已经有三年整,一切都已渐渐上手。

赵子称对太子很放心,便让太子也迁来徐州,打算给他更大的授权。

让他可以在皇帝不在京城时,同时监管国家内政和防务——当然,目前还仅仅是防务,不包括调兵主动进攻他国,只能是应对来犯之敌。

而以大宋如今的威权,亚洲大地上其实也没人来进犯大宋了。

大宋的军队,已经全面列装了滑膛燧发枪,骑兵也都换成了装备卡宾枪的胸甲骑兵。

虽然还没发明蒸汽机,但大宋的各项工业水平,基本上都达到了手工业经济的巅峰状态。

比如纺织业的纺纱机,其实已经达到了珍妮机的水平,甚至纱锭数量可以更多,只是缺少蒸汽机这个驱动动力源。但可以在都江堰之类水流能稳定的地方,用水车驱动单台并联有数十个纱锭的大纺车。

缫丝的机器,也跟纺棉纱的差不多,进步同样很大。

纺织环节,飞梭织布机也彻底成熟并渐渐开始在大宋国土上普及。

加上棉花的广泛种植,征服西辽和西夏后在河西走廊也广泛普及种棉花,大宋百姓终于告别了纺织品的匮乏,人人至少能够免于冻死。

粮食产量方面,因为赵子称连年鼓励航海地理发现,大宋的探险者终于抵达了美洲——只不过,并没有选择直接穿越太平洋,那太远了。而是先去非洲,绕过好望角,最后再从西非越过大西洋去的美洲。

这样总航程虽然更远,但至少单一段最大航程要短很多,不存在连续在海上开上近半年看不到陆地的情况。

随着大宋航海商和探险家抵达美洲,数年之内,美洲作物和奎宁、橡胶终于弄了回来。

大宋百姓也开始普遍种植玉米,部分地区还能种土豆、番茄、花生、辣椒、菠萝等物。

靖康之变前,大宋的人口也就刚刚勉强过亿,后来因为金人的战乱屠戮,天下不说人口减半,但也至少是折损了数成。

不过到建炎二十年的时候,随着天下太平带来的人口增长,之前战乱和扩张瘟疫损失的部分,基本就补回来了。

当时赵子称还特地清查了一下天下户口,最后竟查出近一亿两千万人——这一亿二也不都是原本大宋故土的汉人,也有大理、交趾、金国、西夏、西辽等吞并进来的国家所带来的人口。

不过其实也就交趾人口密集一点,大理也还行。其余北方三国其实没多少人口,小的被吞进来时也就百来万人。

在有了玉米土豆之后,华夏大地加上周边土地要养活一亿二人口当然是毫无压力的。

所以到了建炎二十七年,人口进一步膨胀,七年就涨了一千多万,已经突破一亿三了。

但天下百姓依然可以基本温饱,基本上人人有地种,有足够的粮食吃,后世史称“建炎中兴”。

这是一次文治武功民生全方位繁荣的真正中兴。

在天下如此太平,足以无为而治的状态下,赵子称提出要出巡,把国政全权丢给监国太子,反对的声音也就小了很多。

赵子称出巡,没要浪费太多国帑。历史上后来明朝下西洋,是不做贸易,只管朝贡和赏赐,亏钱太厉害。

赵子称虽然也需要至少百艘巨舰、万人扈从,但至少他可以随船队携带精美的大宋货物,出去扬我国威。

而赵子称出去也不单单是为了游山玩水,更是为了让大宋进一步开眼看世界。

他作为皇帝,所到之处,世界各地航道咽喉要津,都是要留兵驻守、建立殖民地/贸易港的。

原本文官集团可能会觉得这种事情太折腾,但是有了皇帝出巡的名头后,很多事情就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比如皇帝要是通过了马六甲海峡西行,这时候要求在海峡留兵驻守,避免有歹人切断航道,文官集团敢因为一时的浪费钱而反对吗?显然不敢。

他们只好乖乖允许皇帝的扩张,只因为掌握这些咽喉要地能保护皇帝的归途。

赵子称一路西行,就可以把马六甲、红海口、好多战略要地的岛屿都占下来。就算汉人士兵不肯驻守,也可以让大宋治下的其他族裔代劳。等以后建设好了,没那么蛮荒了,再让汉人上。

另一方面,连马六甲这些地方都占了,随着大宋医疗技术和公共卫生的进一步发展,奎宁的传入,热带病已经基本不是问题。之前因为气候原因无法控制的占城、真腊等地,当然也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