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闲诺这才向皇帝行礼道:“皇上,微臣未曾亲历江流考察,暂时也未达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境界,微臣科考中所写的均来自书中,政论文开篇的典故出自《熙宁防河录》与《禹之治水法》,其核心观点为‘疏通源头,畅通下游’。”
一名宫侍将书递到皇帝桌前,另一名宫侍则逐一将书交给太子及诸位官员。
接过书的官员们翻阅时都露出了惊讶之色,每一本书,每一页都密布注释,记录着这个少年对问题的探讨与感悟。
卫闲诺继续说:“至于民生,相信朝中任何一位大臣都能列出不少利于民众生计的举措。因此,微臣写的是战争,虽然目前没有大规模战争,但边疆都乱不断,稍有不慎,历史悲剧或将重演,战争是民生之祸,如何平息边疆都乱,微臣提出了一些见解。但这不仅关乎当下,更是长久之计。要实现长远目标,当前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吾辈肩上担子沉重,路途遥远。”
太子赞许地瞥了卫闲诺一眼。
繁空在一旁连连点头。
“皇上,臣手中的书页页可见卫闲诺的努力,二人的辩词一听便知卫闲诺绝不会抄他人。”南派的弟子说道。
“请皇上明鉴。”
“请皇上明鉴。”四五位官员站出,跪地陈情。
“皇上。”太子在此刻开了口,在这“从政殿”内,没有父子情深,只有君臣之礼:“儿臣以为,卫闲诺并未抄,那真正抄之人,应当是施鸿哲。”
众臣开始交头接耳,他们未曾料到太子殿下竟主动站出来为卫闲诺说话,这卫闲诺究竟是何时与太子殿下建立了如此深厚的交情?
“吏部尚书富涟学附议太子之言。”
“礼部尚书卞赞同样附议。”
“吏部侍郎伊弘,我也赞同。”
“国子监祭酒司徒明,附议。”
“御史台御史大夫彭弘厚,同样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