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李家的好儿郎们

李渊迁居的大安宫,原本是李渊当年为洛阳虎牢之战得胜归来的秦王李世民订制的宫殿,所以规格形制上,都略低于太子居住的东宫。而且大安宫地势低洼,夏季潮湿燥热,李渊常常住得不舒服。为此,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李世民采纳了监察御史马周的奏请,下诏在长安城北郭外的龙首原上,为李渊建造一座新的宫殿。

这座宫殿由著名艺术大家阎立本设计,司农少卿梁孝仁监造,起名为“永安宫”,不久之后,更名为“大明宫”。

但世事就是这么无常,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这座大明宫还没有修建好,太上皇李渊便已经驾崩于大安宫的寝殿内,谥号为太武皇帝,庙号高祖,史称“唐高祖”。这位大唐帝国的开创者,虽然在自己执政时期因为政变而被夺去了所有政治权力,但他所奠基的这个帝国,却在他退位之后,一步步地迈向了世界文明的顶峰。

太上皇驾崩,留下遗诰说,政事重要,不要因为自己的崩逝而影响天子处断军国大事。这寥寥几句话猛地触动了天子李世民的内心,悲痛如潮水般卷来,往昔父亲的关爱,全都历历在目地浮现于眼前。他曾是太上皇最爱的儿子,也曾是太上皇的骄傲,李世民曾以为,经历了玄武门的夺权,骨肉相残,李渊两个嫡子因他而死,自己也许在太上皇的心里已经如同路人了。但此时此刻,看到父亲的遗诰,李世民这才意识到,父亲心中早已经暗暗认可了他继位后的成就。

李世民拒绝了群臣的劝谏,按礼制辍朝,不再议政,朝中的日常政务,全都交由东宫太子李承乾来处断。

这是李承乾首次以监国的姿态来处理包括军国大事在内的一应政务,这件事情对于他来说,是熟悉又陌生的,因为从他还是个婴儿开始,就为了监国的这一天做准备了。

他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出生在太极宫承乾殿,于是就以这座殿为名字。取名虽然简单,却是由唐高祖亲自取的,寓意为“继承天位”,承载了祖父李渊的深意,与父亲李世民的一片拳拳之心。作为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被寄予了继承李世民的宏图大业的期望。从李承乾还是个孩子时起,李世民就把他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来培养,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锻炼机会,李世民都给他配备了最顶级的条件。李承乾也不负厚望,从小就聪明又伶俐,很完美地完成了父亲交给他的所有任务。

这次李承乾担负起处理军国大事的重任,同样也交出了近乎满分的答卷,各项政务处理得面面俱到。

父亲李世民眼里的李承乾,到目前为止,一直是如此地优秀,如此地知书达理、明德善断。虽然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李承乾生过一次重病,在精心照顾下总算是痊愈了,却也落下了腿疾。不过李承乾还是能自己走路的,一瘸一拐虽是难看了点,但也不影响他日后继承大统。然而,只有李承乾自己知道,做一个如此优秀的太子,实在是太累了。

从幼年开始,李承乾就深受一种不安全感的困扰。这种不安全感一半来自他的父亲,一半来自他的兄弟们。

他的父亲,是集英明神武、文韬武略、细腻果敢、仁义勇决等几乎所有帝王应有的优点于一身的完美男人,是百年不遇的天纵英才。而作为父亲千秋大业的继承者,难免被周围的人寄予了厚望,但李承乾太明白自己了,他不是天才,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就算再优秀,他也没有父亲那么强的能力,父亲信手拈来就能做到的一件事情,他也许要拼尽全力才能做得合格。

而治国,就是一件拼尽全力都未必能做好的事情,古代那些所谓的“昏君”,其实未尝不想把国家治理好,只不过能力不行,或者时运不济,无法胜任这项工作而已。而李承乾完成得不错,就说明了他的能力,只是有他的父亲珠玉在前,似乎所有人都认为李承乾的表现是理所应当的,一旦李承乾哪里做得不对,那就是他的能力不行,无法成为一个像父亲一样的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