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五年磨剑,枕戈待旦

短暂的和平时期,唐廷与东突厥王庭日常遣使通好,但在这和平外交的画皮之下,唐廷的外交攻势和间谍网络也在无声地铺开。每个出使突厥的唐朝使者,都是谍报网络的关键一员,他们在出使的过程中仔细打探东突厥各部的情报,刺探虚实,漠北草原的雪灾、牧民们的饥荒,全都被一一报告给大唐天子。在长安,朝廷的鸿胪寺既是外交机构,在表面上持续与各国使节迎来送往,同时也是情报机构,自鸿胪寺卿郑元璹以下出使突厥的使节们不仅收集情报,还结好突厥上层贵族,通过裙带关系和金钱利禄,让他们为大唐所用。秦府旧将张公瑾被任命为代州都督,主管边镇前线对东突厥的情报工作,监视着北方草原的一举一动,还对突厥各部实施离间。

不久之后,东突厥的政局不出所料地乱了起来,这当然也是由于颉利可汗贪婪无度,导致东突厥内部人心涣散,但来自大唐的神秘力量自然也功不可没。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四月,唐廷趁着突厥内乱,无暇他顾之机,趁机派遣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带兵消灭了残存在陕北朔方的最后割据军阀梁师都,拔除了北境的心腹之患,同时也扫清了讨伐突厥之路。在将来,朔方也将成为征伐突厥的一个重要前沿阵地。

在间谍网络的策应之下,大唐的外交使臣也走向了草原各地,构建起了环突厥包围圈。帝国东北向突厥臣服的契丹、奚族各部,还有西北的回纥、党项各部,都纷纷投向唐廷。连当初与中央王朝打得你死我活的高句丽,都因为不愿臣服于突厥,而向唐廷频频示好。为了打败共同的敌人,唐廷将他们一一结纳为盟友,悄然将突厥孤立起来。

此时,漠北之地的一个叫作薛延陀的部落进入了唐廷君臣的视线。薛延陀是铁勒人的部族,与北迁的一支薛姓汉人通婚融合,便有了“薛延陀”这个名号。这几年来,薛延陀在东突厥的北方崛起,成了一支强大的游牧部族,与回纥、拔野古等部联合对抗突厥,气势汹汹。薛延陀部首领乙失夷男野心勃勃,将东突厥北方的一些小部落悉数吞并,实力大增。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末的冬天,唐游击将军乔师望悄悄潜入草原,躲过突厥人的盘查,将大唐皇帝的册封文书交到了薛延陀首领夷男的手中,是日,唐廷正式封乙失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乙失夷男大喜,投向唐朝,并在郁督军山(也就是当年霍去病燕然勒功的燕然山)下建立了可汗牙帐。至此,大唐终于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完成了对突厥的战略合围。

颉利可汗为了镇压这些叛乱,导致兵源不足,于是向侄儿突利小可汗调兵。突利可汗不出所料地拒绝,而颉利可汗又不出所料地要发兵攻打突利可汗——一切都按部就班地掌握在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身边潜伏的唐军间谍手上。突利可汗惊惧,连忙向唐朝投降,并且请求搬到长安来住。

颉利可汗至此,终于成了孤家寡人。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八月,代州都督张公瑾传来了消息,他们已经侦查到,薛延陀等各部皆叛,东突厥内部权力内斗汹涌,塞北发生饥荒……诸多迹象表明,如今讨伐突厥的时机已经成熟,建议朝廷批准用兵!

而此时,在长安的李世民也已经处理好了朝局,裴寂流放,太上皇搬离太极宫,一切步入正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李世民于是大笔一挥,下达最终命令,任命兵部尚书李靖担任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总管,启动北伐计划。

五年生聚,五年教训,蛰伏着的大唐,终于要开始绝地反击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