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的核心,是组织程度。一盘散沙的一百人和组织精良的一百人,完全是不同的面貌。唐朝以前的军队,从商周到南北朝,组织方式都是实行什伍制,五人为伍,二伍为什,进而叠加到百人队、千人队,这其实是最基本的军队管理方式。随着战争艺术的升级,骑射兵、重骑兵乃至甲骑具装都在战场上轮番出现,到了隋唐这个年代,简单的骑兵战术、步兵战术都已经被淘汰,步骑协同作战成了最具战斗力的军事组织方式。如果按照原来的什伍制来组织,那就是若干个步兵千人队、若干个骑兵千人队之间的配合,这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配合方式了,隋朝就是将四个骑兵团、四个步兵团以及一个弩砲团、若干个后勤团组成军团,号称骁果军,靠着这样的军团横扫天下。
但是李靖要的不止是这些,他追求的是将军队的灵活度、配合度达到极致。用现代军事术语来说,李靖要打造高水平的合成化军团!
最基层的是三人组成的小队,其上是三个小队组成的中队。五个中队,加上一名队长、一名队副、一名军法官和两名旗手,组成一个五十人的大队。大队是基本作战单位,内部兵种相同,以三人为单位开展具体战术。现代社会的学校里,一个班级一般最多也就是五十个人,因为五十人基本上就是人与人能相互熟悉、并且自我管理、有序配合的人数极限,再往上的话,队伍就乱了。
大队之上,直接就是军。在李靖的规划下,一个军团包括了中军,左、右虞侯军,左、右前后厢军共七个军,每个军之内都设有数量不等的长枪兵队、陌刀队、长弓队、具装甲骑队、重骑兵队、轻骑兵队和后勤队。整个军团共计两万人,大将要发号施令,只需要经过两道手就能将命令下达给大队长,实现了扁平化管理。而军团里的每个军,都可以靠着本军的两三千人来进行多兵种混合作战。
这种作战方式,已经有点类似现代战争中的合成旅了,在唐初的亚欧大陆,足以从组织度上对周边国家进行降维打击。
军制之后,是财政。
打仗靠的是什么?是钱粮,是后勤,将士在外征战,后方就要源源不断地补充粮草物资,后勤要是一断,前方的军队就会立刻崩溃。大唐开国不久,好在承袭了周隋以来的财政制度,对农田征收“租”(租税),对家庭征收“调”(布帛),对壮丁征“庸”(劳役),这就是“租庸调制度”,隋朝靠着这个财政制度而强盛一时。不过,隋朝两世而亡的教训摆在眼前,唐廷君臣们因此在徭役和租税方面十分谨慎和克制,不敢兴造那些劳民伤财的大项目、大工程。但凭借着初生政权的蓬勃朝气和制度红利,财政储备很快便从隋末满地疮痍的废墟上回过血来。
有了财政力量的支撑,唐廷便可以大大方方地搞起军备竞赛了。配合着军制改革,府兵们不能说武装到牙齿,也可以说武装到嘴唇了。一个府兵除了要自己准备“随身七事”,也就是被服、毡帽、鞍辔等七样出门远行的随身物件,其余行军时所需要的铁锥、筐子、斧子等工具,由各地折冲府提供。其余的装备,包括战鼓、军旗、弩炮、弓箭、刀枪、铠甲等一应军械物资,则全部由兵部统一调配提供。唐军士兵,从上到下铠甲兵器一应俱全。比如,一个战斗力较强的长枪兵,兵部会给他单人配发一领铠甲、一根长枪、角弓一把、弓弦三根、羽箭三十枚、佩刀一口、匕首一把、鹤嘴镐、斧头还有绊马索等杂项用具无数。要是骑兵,单兵的装备就更为复杂、更为昂贵了。而这种种复杂的装备,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唐军野战士兵日常配备的基本标准。
为了对付强悍的突厥骑兵,唐廷也立志打造世界一流的骑兵。训练骑兵,马匹是关键,骑兵一人配两匹马是常规状态,到了远距离作战,每个骑兵往往要带一匹战马和三匹备用马。李世民破格重用精通养马的刘武周降将张万岁,担任太仆少卿,主管马政,在陇右、关内设立大量马场,饲养军马。几年时间,唐廷直属的马坊、牧监饲养出了数十万匹良种马,以供作战使用。
同样准备妥当的还有粮草。从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开始,当时驻守在太原(并州)的李世民便开始在突厥边境大量组织屯田,设立军仓,以备不时之需。此时边境的军仓体系已经成熟,再加上各州县官仓调度,足以支持北伐东突厥所需要的军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