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回 魏国之难

荆轲传奇 肖天 4670 字 2024-10-01

嬴政笑了笑:“寡人也是就事论事,卿不必惊慌。说起来,寡人倒真有点后悔,当初听卿之言,也许一鼓作气打下了魏国,就没有现在的麻烦了。”

沉默了片刻,王翦的副将李信上前奏道:“王上,末将只需三十万兵力,便可荡平魏国。”

嬴政终于露出了笑脸,哈哈大笑,走到李信身旁,道:”李将军果然年少有为,为大秦帝国立过不少汗马功劳,此番出征可再接再厉,打下魏国,寡人当亲自迎接将军。”

站在李信前面的王翦心头掠过一丝惆怅,若在之前,嬴政决定这样的大战,一定会征询他的意见,但这次明显把他撇在一边,冷落了他,也许秦王对他拥兵自重已有了想法。

李信慷慨陈词道:“末将一定不辱使命。”

“好,好。”嬴政笑吟吟道。

退朝后,嬴政私底下问李信:“李将军有何妙计攻打魏国?”

李信也是秦国的名将,在他向嬴政请战时,早已酝酿好作战策略,嬴政一问,他当即回答道:“新郑去大梁只有几百里的距离,眼下,这条道路虽已被魏国切断,但这么重要的一条防线,魏国国君居然安排了一个贪酒如命的将领来把守,简直如同儿戏,所以不日便可兵临城下,直取大梁。”

嬴政听后,喜出望外,说道:“李将军知己知彼,可谓胸有成竹,不错不错,寡人等待将军凯旋归来,为你洗尘接风。”

太子细细讲述完秦国的出兵计划,然后看着荆轲,想听听他有何对敌之策。

荆轲略作沉思,不答反问道:“殿下打算如何迎敌?”

太子望向坐在左排首位的大将军冯圭,道:“冯将军,不妨再说说你的用兵策略。”

“诺。”冯圭应声道,然后视线瞥向荆轲,目光中暗暗透着不服气,身为大将军,却对一个外人汇报军情,委实心有不甘,但迫于太子的压力,他也无可奈何。他指了指放在案桌上的地形图,说道:“秦军东出函谷关,然后绕道韩国的新郑,再走子梁道。”他手指沿地形滑行,最后停在子梁道的城墙上,续道,“这条道上我军只有一座城墙的防线,一旦攻破,大梁城暴露无遗,所以我会在此设置重兵把守,誓死守护国门,绝不能让敌人进入。”说到后面,语气颇为自豪,可惜他没想到,因为用人不当,导致所有的计划都派不上用场。

太子静静听着,并不做声。

冯圭是个胖子,昔日和荆轲在魏王的大殿上有过交涉,也听说过他的一些事迹,便道:“听说少侠足智多谋,很会用兵打仗,不知阁下带来了怎样的锦囊妙计?为我大魏国解燃眉之急。”看似不经意的几句话,却是绵里藏针,顿了顿,又补充说道,“敝人说话不喜拐弯抹角,望少侠勿怪。”

荆轲笑了笑,摆摆手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却对冯圭的用兵策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拱拱手,谦让道:“冯将军,在下斗胆进言,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

冯圭表情生硬的说道:“请讲。”

荆轲道:“秦军的一些将领深通兵法,很会带兵打仗。李信也是其中的名将,既然他敢直取子梁道的城防,自然也能想到我们在此设下重兵。兵法上,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很难一概而论,将军务必小心……”

冯圭不耐烦的打断荆轲道:“本将军熟读兵书,又岂会不知兵法。兵法,诡道也,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当灵机而动,不可死搬硬套……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少侠大可放心。”他并不把荆轲放在眼里。

鲁敖瞥了一眼冯圭,觉得此人如此不虚心纳谏,妄自尊大,实在令人担忧。

荆轲点点头,将目光移向太子,说道:“在下拙见,子梁道不仅要严格把守,派一名得力的大将坐镇指挥尤其重要。”

太子闻言点点头,然后问冯圭:“冯将军,守子梁道的将军是何人?”

冯圭回道:“黄成吉,他是一名老将,颇为勇猛,跟随末将南征北战过多次,非常能打。”

“嗯,如此甚好,但将军仍需多加督导,子梁道关乎大魏国的生死存亡,容不得半点疏忽。”

“末将遵旨。”

太子又道:“少侠还有其它建议否?但说无妨。”

荆轲又说了一条:“大梁城的北面是宽阔的黄河天险,可以派重兵在此驻守,既可防备从赵国北下的秦军;即使子梁道不幸被攻破,尚有后备力量可守卫都城。”

太傅沉默了良久,突然出来说话道:“此计甚善!”

太子笑了笑,不忘征求冯圭的意见:“大将军,以为此计如何?”

冯圭赶鸭子上架似的说道:“那么,就按少侠的方案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