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仍需努力

明末屠夫 兮非可 2286 字 3个月前

杨炯正式表达了招揽之意。有数学功底,有眼力劲,而且是松江府的举人,有家底。这样的人才,不应该错过。

夏照面露犹豫,过了一会又拱手回道,“将军厚爱,学生感激不尽。只是,学生还是南监学子,身负父母之命,须以举业为重。不能效力军中,还望将军见谅!”

说完,躬身再拜。

杨炯站了起来,绕过案几,走到夏照面前,把夏照扶了起来,恳切地说道,“无妨!夏兄弟已经帮衬了许多,我杨炯这一辈子都记得!不管什么时候,衡州卫的大门都对夏兄弟敞开!”

待夏照拜别,石三妹闪了出来,气鼓鼓地说道,“呆子,人家是看不上虎山军!枉费你好话说了那么多,都白瞎了!哼!”

杨炯点头,苦笑道,“摊子太小,声望太低,小弟难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呀!”

……

从刑部大牢里出来的王鹏,第二天一大早,便带上一大批士卒和一大堆银两,又一头扎向了繁华的南京城,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敬业。仅仅为了几名将士的安危,就不惜攻打南京城,这样的虎山军,让湘江之战后投降投奔的王鹏大为震撼。在王鹏看来,杨炯这个虎头山的大头目,实在是太仁义、太仗义了!

依旧是从金川门入城,城门依旧控制在虎山军手上,城楼上的旗帜绣着龇牙咧嘴的虎头。士卒们向王鹏行礼,王鹏面色肃穆地回礼,眼眶有些变红。这次虎山军进城采购,场面更是拉风,一队队的士卒,一车车的银锭,士卒都是披甲持械,银锭在朝阳的照射下,散发出略带黄晕的白光,甚是扎眼。

不少老百姓见状,看热闹似的围了上来,只是慑于士卒们手中的鸟铳和斧头,不敢过分靠近,便一边指指点点,一边啧啧称奇。消息传得很快,没过过久,便有一些商行的掌柜前来接洽。有个号称来自南都商行的掌柜朝王鹏拱手说道,“这位军爷,想必是衡州卫采购辎重。但凡贵军需要的,鄙行都有门道弄到。”

王鹏把面前的这个掌柜打量了一番,感觉到一股熟悉的气息,想了想,便回了一句,“银子都是足色足量的,我衡州卫也不是好惹的。先小人后君子,你可别胡说一气,耽误了大军行程,你的脑袋可是不够砍的!”

听了这番硬邦邦的话,掌柜的却是不以为意,脸上甚至露出矜持的笑容,“这位军爷,是不是胡说,我南都商行可不是今天第一回招揽买卖。”

说道这里,掌柜的压低嗓子,凑近半个身子,一脸神秘地说道,“在我们南都商行,魏国公、诚意伯等勋贵,可都是有份子的。军爷尽管放心,就是火药这些,哪怕我们商行没有现货,也可以直接去京营里搬!”

王鹏这下反应过来了。刚才还感觉有熟悉的气息,原因竟然在这里。台面上有大人物罩着,这买卖自然做得豪气胆大。

想了想,王鹏扭头指向车上的银锭,“银子都在这里。货到现付,绝无二话。我们杨指挥使说了,只要有货,够快,银子就是谁的!”

掌柜的再次拱手,“军爷随我来。你把单子给我,我们这就去备货,军爷你们尽管喝茶歇息便是!”

……

芝娘又来到了燕子矶大营。

站在独山上看江面,视野甚是宽阔。江面上,层浪涌起,船帆点点,远处的城墙连绵至远,甚是壮观。杨炯加深呼吸,略带贪婪地感受着迎面而来的江风,披头的长发随风扬起。

“我之前从前军寨带来的那些粮秣辎重,量已经很大了,怎么还要进城大肆采买?”芝娘很是有些疑惑。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王二开始造反。天启八年(1628年),陕府谷王嘉胤、汉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又起事造反,整个陕西都乱了,到处都是流民饥民。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王嘉胤、杨六、不沾泥,他们几个人又造反。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还自称了“八大王”,把造反事业搞得风生水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