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以后,是不是就没有这样的谈话了?
仲逸记得很清楚,他曾向朱厚熜讲过一个关于村民藏粮食的故事,二人也曾一起垂钓,更为了‘情与法’争执过……
“说说看,你对大明以后的路,怎么看?”。
朱厚熜目视上方,似乎要看的更远、更清。
当然,这又像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微臣斗胆,就实话实说了”。
仲逸起身而立,拜道:“未来,我大明还会面临战事,百姓依旧饱受穷苦,奸佞小人还会得势,大明西北、西南依旧不稳,倭国之患,远未结束……”。
“你……,你……”。
仲逸急忙上前,欲将朱厚熜扶起,却被他制止道:“你,继续说下去,该怎么办?”。
这个场景,与黄锦当初的预想完全不同,可事已至此,仲逸也只得继续说下去了。
万一,出现奇迹了呢?
“微臣以为,首先还是富民,无论大明何时征战,与谁征战?没有足够粮饷是断断不可。只有百姓富足,大军才能得以全胜,驱除外来之敌,让大明立于不败之地,就可强国”。
仲逸继续道:“无论倭寇、鞑靼,只要我们永不被战败,他们就不敢来再犯,真正的强大,是不可被战败的,真正的强者,敌人自会俯首称臣”。
“还有呢?”。
朱厚熜竟然鼓励道:“慢慢说,反正你已经不止一次顶撞朕了”。
“万岁,有自古贤明的君主,才有敢于直言的臣子,唐太宗胸怀宽广、海纳百川,才有了魏征的仗义执言”。
得到准许,仲逸也就不再忌惮:“此外,我大明士绅、地主、豪强,他们有大量财物,若是能将一部分用于朝廷,比如新开铁矿、铜矿、盐矿、煤矿,改进工事、探索新法,用于强军、富民……”。
朱厚熜细细听着,确定自己是清醒的。同时,也让仲逸感觉到他的这种清醒。
“而在朝中,那些奸佞之人,尤其不能让宦官掌权,对有严重劣迹的文武,永不录用”。
仲逸再次提到战事之上:“像俞大猷将军、戚继光将军这样的良将,应该鼓励他们训练新兵、研习新阵法,探索打造新式兵器、火炮”。
这时,朱厚熜突然长长叹口气,仲逸也不敢再说下去了。
细细想来,说的已经够多的了。
顿时,屋中一片安静。
“年轻,真好啊……”。
良久之后,犹如隔空传音,朱厚熜的一声感叹,余音久久盘旋在房梁上空。
如果还能再来一次,不知这位皇帝,是否还会选择炼丹、青词、不上朝……
“朕给你一道旨意,只要有了它,无论大明那个皇帝,那个文武大臣,都不能动你,就……,当是个免死铁券吧”。
朱厚熜竟起身而来,来到仲逸面前:“你不是喜欢探索吗?朕给你这道旨意,无论富民、强国;无论铁矿、铜矿、盐矿、煤矿;无论新式兵器、新阵法,你都可以探索”。
末了,他重重说了一句:“探索是要付出代价的,有个新的想法,做法,朝廷也就有了新的部署,犹如一股新风,时不时的吹一下,所有人的脑子,也会更清醒一些”。
这次,仲逸是真的哆嗦了。
莫说别的,仅是大明洪武一朝,有免死铁券的人不在少数,可是,真正能靠那东西保住脑袋的,少之又少。
甚至可以说,有了那东西,死的更快。
好多年前的事儿了,怎么又重提?
谢恩,还是不谢恩?
“你可以到我大明任何地方去,到处看看、走走,就,做个逍遥王”。
朱厚熜再次说道:“不过,是无冕之王,没有封号的,你所做得,能不能记到史册之中,就看造化了”。
异姓王?死的更快。
仲逸寒颤连连:怪不得到了唐小丫那个年代,查不到关于‘仲逸’这个人。
当初以为是自己改过姓名的缘故,又或是官职太小,没有记载。
原来,问题在这儿呢,压根就没有记录。
“接旨吧”。
不知何时,朱厚熜手中竟拿出一道圣旨。
看来,早就写好了。
夜幕下,仲逸在石成等人指引下,匆匆向宫中走去。
今晚,又有多少人难眠?
“仲兄弟,记住,这是你最为难得的一次机会,圣上怕是……”。
石成令随从前面带路,自己则趁机与仲逸交谈两句。
“石大哥,方才人多,难以启齿,现在,务必要给我说句准话”。
仲逸压低声音道:“你说,圣上龙体欠佳,召我一个小小的六品翰林,做什么?”。
呵呵,石成不由淡然一笑:“兄弟,你想多啦?”。
想多啦?
仲逸一脸的不解:我怎么就想多啦?这不明摆者吗?
“马就到,说话多有不便,记住:可千万抓住机会啊”。
石成再次叮嘱道:“今晚,你可不能再使性子,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千万不要多说一个字”。
嗯嗯,仲逸连连点头,想再多问一句,却见前面有人走上前来。
“大人,到了”。
随从说了一句,顺势做出一个指引手势。
一名内侍太监迎了上来:“仲大人,搜身”。
搜身?这是什么话?
进宫面圣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初次听说要搜身。
“是”,石成将兵器交于随从,缓缓举起双手,同时向仲逸点点头。
我一个翰林院的侍读,能拿什么兵器?
搜就搜吧,眼前两个太监,仲逸之前是见过的,他们是掌司礼监事、督东厂黄锦的属下。
“二位大人,这边请”。
被搜完身,仲逸与石成便向里走去。
“请稍后,万岁正在圣训,之后再传唤你们”。
说话的太监,仲逸之前也是见过的,只是不熟而已。
“刘公公,里边的是……?”。
看来,石成与他还是比较熟悉,不过,说话的声音低到几乎听不到。
“王爷、王妃、世子们,都见过啦,内阁各位大人,六部九卿主官,也见过啦,五军都督府都督、锦衣卫指挥使刚结束,此刻,黄公公他们几个正着说话呢”。
看来,这个太监与石成简直是过命的交情啊,连这些话都说了。
仅此几句,仲逸算是明白了:怪不得,自己才被传唤进来,该见的,都见过啦。
想想也是,这样,反倒正常了。
望望眼前的太监,再看看一旁的石成,仲逸原本想问一句:英勇千户所呢?林千户有没有进去过?
转眼一想,还是算了吧,这种地方,说话没个深浅,是要出人命的。
……
“石成,自从到锦衣卫,差事干的还算称职,北镇抚司责任重大,日后办差不得有半点差错,否则,朕要重罚”。
等了半天,没有见到皇帝,却见黄锦走了出来,他带的是皇帝的口谕。
这话说的再明白不过:石成即将要升迁,只是这个赏赐,将会由下一个皇帝来宣布,如此即可显示新君恩德,以便臣子们更好的效忠朝廷。
“遵旨”,石成或许早已想到了这一层,回应了一声,他便施礼告辞,缓缓退了出去。
仲逸心中暗暗叹道:石成身为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深得皇帝信任,那自己这个出入仕途,还未站稳脚跟的小翰林,又会面临怎样的抉择?
“仲侍读,本督只想说一句:能不说的,千万不要说,你应着便是,圣上龙体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能太久……”。
黄锦对仲逸可算是再熟悉不过了,每次面圣都超过预定时间,每次都能有个好结果。
这次,可真不行啦。
仲逸一脸的无奈:这,能由我决定吗?圣上想说,我总不能起身告辞吧?
“黄公公提醒的是,下官谨记在心”。
跟在黄锦身后,仲逸还得违心的说这么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