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一百一十四章 平定扬州(145)

大汉龙骑 皇叔刘司马 2149 字 2024-04-21

可以说刘澜在促进人口增长上已经突破了自己的底线,但就是这样出生率也无法与战场损失相比,有些时候虽然很生气张昭老是与他作对,可仔细想想他的反对自己用兵而是借此机会休养生息的建议也是能够理解的。

这些年刘澜治下几乎是连年用兵,人口的快速减少,财政的不堪重负都急需要休养生息,让百姓缓一缓,但是刘澜虽然弥补他的好意和良苦用心,但是为了大局,刘澜不可能接受他的建议。

刘澜首先要保证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确保足够的安全之后再去考虑发展,也就是说发展最理想的阶段是天下一统之后,也就是效仿高祖和光武帝,不管是否迁边地之民充内郡,反正那时再休养生息大力改革的效果肯定最好,因为不会在有战争,无须几年大汉朝自然就会再次欣欣向荣起来。

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刘澜有这个实力在未来几年时间统一,而就眼下来看,他的实力完全不具备这一条件,更何况人心也不在他这里,还有世家的排斥,综上所述,刘澜眼下并不具备大一统的条件,那么他只能不断壮大自己。

而要壮大自己只一味的发展武力是肯定不行的,所以刘澜现在不仅在壮大自己实力的同时还在发展郡县,提高自身经济实力,而张昭的建议虽好,但并不符合当下的刘澜,因为他的实力摆在那里,所以他需要一个较为安定的发展空间。

而这个空间曾经刘澜寄希望的是辽东,但后来他发现在辽东他根本不可能有出头之日,首先是东胡和乌丸,这就等于绑缚了他的双脚,而公孙瓒镇守右北平又等于限制了他的双手,如果这样他还能够不理会与公孙瓒之间的交情而先与他交战的话,那刘澜可能还真有机会从辽东起兵最终问鼎天下,只不过在那之前他势必首先受到舆论的压力,比如吃里扒外和忘恩负义。

这样的结果肯定不是刘澜想要的,而也不是他当时能够抵挡得住的社会压力,如果他真这样做的话,且不说有没有与公孙瓒一战的实力,就算真赢了他,幽州尤其是右北平的民心也不会在他这里。

这样的局面别提问鼎天下了,就是夺取渔阳都没有可能,而这只是最简单的两道难关,真正的难关却是在冀州的袁绍,那才是他的真正考验,当时的袁绍很聪明或者说他所任用的麴义很聪明,正面的对决再加上不断的消耗,最终公孙瓒被拖垮,而刘澜和他的幽州靠什么赢得最终的胜利?

本来幽州就靠着冀州不断的输送钱粮来维持着,公孙瓒想夺取冀州这个生存命脉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没拿下冀州,就以为着他被掐断了后勤,而袁绍在人口和经济上都比他强,所以与之消耗连三年时间都不到,公孙瓒便彻底坚持不下去了。

这才是实力,在刘澜看来实力有战场之上兵力多少,但也有背后看不到的软实力,人口的昌盛和经济的繁荣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曹魏最强,为什么三家归晋,在刘澜看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曹魏和晋掌握了当时天下最多的人口,而这些人口提高了更多的人才,带动了治下的经济,提供了更多的事物,所以不管蜀吴如何抵抗,最终都只是一个必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