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最关键还是这样做能够给剩下大量的粮秣,战争的花销大,那是因为不管多大的代价都要承受,但像之前的秣陵军,规模庞大,平时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何况以刘澜军队的伙食之好,花销更是翻了好几倍不止。
必须要说刘澜这样做更像是是节流,如何开源其实才是关键,如果他有着足够的经济做后盾,又何须如此煞费苦心?
但是这些情况,对于武将们来说,他们是不会去管的,职责不同,他们只需要练出一支精兵,赢下所有战争就好,可对于张昭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他要保证有足够的经济,不仅是维持日常的开销,更是为了秣陵未来的发展。
本来随着刘澜南迁,大规模的人口到来之后,秣陵也早已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尤其是新城的扩建,这番新气象让所有人都为之振奋,但是作为秣陵的大管家,却知晓这些看起来辉煌的背后却是已经到了紧衣缩食的地步。
其实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很久了,不断的战争肯定是罪魁祸首,而刘澜的改革也有一定的原因,住税过税甚至是人头税,这样大额的收入被砍掉之后仅仅靠商业税来维持的秣陵经济看起来并没有像刘澜预想的那么好。
当然对于传统的张昭来说,他在这个问题上本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对此会有些先天性失明甚至是选择性的排斥,商业的收入占了税收的大头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在战争时期还指望着士兵们穿越火线到秣陵来交易,这样的商人有,但恐怕也没有多少。
而且这还是曹袁没有真正封锁民间商旅之间的交流,如果他们加以限制的话,那这收入还会减少,但是这些情况就算发生,既定的新政也不能改变,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回到过去。
这个儒家不管他是哪一门哪一派哪一支,守旧念旧怀旧的思想太严重了,如果真能回到三皇上古时代,恢复井田制,这不是时代进步的表现,而是后退,土改他真统一了,那他才是真正的罪人。
好在张昭还没这个能耐去改变,毕竟就算刘澜不在,在秣陵还有内阁去限制他的权力,他不是想做什么事情都可以顺利做到,首先他就得先说服内阁,但内阁的几人谁会听他的,谁会在这件事情上与他保持一致?
只怕是走的最为亲密的糜竺,都要与他撕破脸皮,没要忘记糜竺可就是最大的商人出身,虽然他不直接经营,但是他家族的很大收入不就是靠着商业?
而类似的情况不仅有甄家,甚至是他张家也不例外,他们不去自己从事,但是却会要求其他人经营,而现在就不同了,商人地位提升了。
这无疑是秣陵与外界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秣陵遭受诟病最多之处,刘澜明白世家为什么会排斥他,因为他们私底下里做的事情,刘澜把他摆在了台面上,原本是潜规则,现在刘澜却偏要打破他们,能不恨他?
世家经商很普遍,但商人地位不高,从事又无法出仕,怎么办,那就以家族的名义去搞,但真正管事者却是家里的下人甚至是关键,管家入了商籍,而他们子弟自然就不会归在商籍,依然能够出仕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