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聘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他此行来此很多昔日的好友以及帐下的校尉司马纷纷献策,不希望他来荆南,他当然明白这些人都是好心,都害怕他在荆南发生威胁,可是除了这些说辞还有什么能让他不来的借口吗?
当着众人的面,他再一次强调了自己的态度,不能因为危险就不来,反而因为危险,才是我们的机会,因为没人愿意来,没人会愿意跟你去抢,在你眼里这可能是机会,在他们的眼里,这不仅不是机会,而且还很危险,性命攸关,不值得。
战场是很残酷的,但是在荆州,却成了一些人镀金的首选,这多少有点当年岩郎御林军的意思,虽然他们之中真正能战之士占据了大部分,可这并不等于其中有一些滥竽充数的世家子弟借此机会混一个出身。
这样的情况不仅很多,而且还非常的普遍,包括现在的诸侯们都有这种情况,比如刘澜的近卫军中最初就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只不过随着军制改革之后,所有的近卫军都要从辽东军中招募这才使得类似的情况有所好转,而未来刘澜还会继续变革,比如他会给摄山营更多的机会。
虽然他已经打算拿摄山营开刀,打算裁军,但越是这样就越要付出一些代价,不然摄山营不服气,连关羽都不会服气,到时候裁军的事情只会遇到重重阻碍,而未来近卫军招募不再只面向辽东军,而是从辽东以及摄山营内选拔的话,那相信关羽会很双开的同意。
因为这看起来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决定,却会使得摄山营成为所有军中士兵心目中的圣地,因为龙骑军、近卫军骑兵和步兵只面向辽东军招兵,为了有朝一日加入龙骑军甚至是近卫重、步兵的一些人甚至不远万里前往辽东投军,而这也是为什么辽东的人口稀少,可是兵员却从来也不会缺的道理。
而到了辽东,士兵们要面对的不是中原的诸侯,而是辽东的胡人,因为军械精良,再加上徐晃练出的精兵良将,辽东军的战斗力远远超过了乌丸和东部鲜卑,当然早些年徐晃和阎柔的手段是非常血腥的,那就是一味的屠杀,用最残忍的手段去震慑鲜卑与乌丸,这才有了辽东如今相对安稳的环境。
可是后来,因为袁绍与公孙瓒的作战,一些乌丸以及鲜卑部落又蹦跶了出来,这才又引起了徐晃和阎柔以及田畴等人的重视,尤其是在公孙瓒被消灭之后,刘澜的怒火转到他们身上,而他们的怒火自然也就又一次转到了鲜卑以及乌丸人的身上。
两次大规模的攻打鲜卑与乌丸,使得辽东境内的乌丸全部躲入了辽西,而鲜卑更是远走北方,但这样一来,辽东是安全了,可刘澜借东胡练兵的目的却失去了,所以喜欢又再次对高句丽等胡人下手了。
但这些只是一切的开始,真正的改变是随着孙乾的到来,这个时期阎柔到了东莱为太守,田畴更多的负责辽东的军械生产,而刘澜调任孙乾,目的其实只有一个,继续加大对东胡尤其是鲜卑人的管控,而孙乾到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颁布了一道每年秋季都要执行的秋季行动。
减丁计划,当然随减丁计划一同被执行的还有另一道秣陵,那就是分而治之,至此辽东的鲜卑、乌丸以及高句丽等东胡,受到了辽东强大的军事力量震慑,再也失去了对辽东乃至整个幽州兴风作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