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到了承乾宫就不一样了,他们这些身边人看的真真儿的,这里头绝对能出一个潜龙,哪怕太子殿下上不去,太孙也个个都不凡,又加上小团子天天在皇上跟前儿待着,一口一个爹爹哥哥的说着,皇上能不上心?

而这会儿,元相还在承乾宫。

他过午就过来了,一直在跟二哥哥商议棉花之事。

两人都认为此事可行,但元相仍是道:“此事变动太大,牵扯太广,与龙门县完全不同。你可想明白了?”

晏时荣道:“我想明白了。”

元相的意思,并不止是指龙门县小,也是指,他们本来种的是什么,仍旧种了什么,所以一般来说出不了大事。

而现在,他想号召天下种棉花,这不光是“口中食”变成“身上衣”,还牵扯了很多很多的东西。

譬如税收。

假如一户人家有五亩地,五亩地都是要交税的,其中一亩地种了棉花,那余下的四亩地各种税交完,也许连家人的基本生活都不够,所以这一亩棉花,能不能卖出去,能卖多少钱,对他们来说就至关重要。

相比较而言,很多人对于自己能不能穿暖,要求反而低一些,因为他们没尝试过棉有多暖,他们不愿意为了想像,冒着饿肚子的风险。

但如果不强制推广,而是鼓励的话……只怕效果不会太好,又慢,因为农人,历来就是很难接受新事物的,他们见识不高,胆子就小。

这种种斟酌考虑,换到二哥哥身上……就是,成则荣耀加身,败,只怕就会是一生的污点了。

第415章 少年上朝

晏时荣细看了元相带过来的文书。

这个时间看鱼鳞册黄册根本不够用,幸好他博闻强记的二师兄就在户部,花了一晚上给他们整理了一下。

总的来说,如今整个大晏,只有松江府有半成田地种植棉花,河南行省也有极少的种植,其它地方,册上是完全没有的。

但京城毕竟是天下之都,所以要买,还是能买的到的,只是贵。

晏时荣打发人去买了两件棉衣,站起来让元相看了看:“师父,我今天只穿了这一层,这么薄,一点都不冷,我叫人称了称,才不到两斤棉花。可是卖的比丝棉衣还贵。我还多买了一件,想让皇耶耶也试穿一下。”

他顿了一下:“一斤丝棉要用几百个蚕茧,一户蚕农才能养多少只蚕?而一亩棉花,就能收四五百斤的棉花,这中间的差别真的太大了,太大了……可棉花就因为稀有,所以居然能卖的比丝棉还贵,百姓是根本不可能买的起的。”

“可这种情形,明明是可以改善的,很容易就可以改善。师父,大晏国富民强,可哪一年哪一地没有冻死人的事情?我冷过,我知道冷的滋味,所以我觉得此事,只要能推广起来,于百姓绝对是一件极大的益事。”

元相点了点头:“我也倾向于强制推广,起先也许阻力重重,但一年之后,自见成效。”

“对,”晏时荣道:“后续的生产,纺织也要跟上,不能只是种,要找人教着他们生产,最好能让人去松江府看看。”

元相道:“这个不难,只要有利可图,不需咱们多说,自会有人去做,种的人多了,价钱自然就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