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也是,就李自牧的罪名,人人避之不及,长公主明哲保身,也是常理。
宋修文深深地叹气,思虑过后还是答应了宋澜婷的请求:“本是先帝遗旨,奈何佳人无缘,朕也不好强做媒。如此,此事便作罢。”
宋澜婷忙着跟李家撇清关系,今上还真就应允了,当真是“手足情深”。不过宋澜婷没了婚约,就不是将军府的人,那么她手底下的钱庄,自然会分出李家。
这对今上而言没有坏处。李家没了宋澜婷的帮衬,再也掀不起什么浪花;而宋澜婷离了李家,自然也会有所掣肘。
“六妹方才说二事,那第二件又是什么?”
宋澜婷再次伏下身子,将额头重重地磕在金阶之上。
“请陛下应允,为李自牧通敌一案,设三司会审,由刑部,大理寺,督察院共同审理此案。李家世代功勋,忠心日月可鉴,本宫但求公允。”
第124章 三问
好一招声东击西。既然宋澜婷与李家再无瓜葛。那么站在旁人的角度提出彻查,就显得公正许多,而且没有人会再拿偏袒说事。
宋澜婷知道宋修文一定会答应她的请求,因为她已然做出了让步。她仰起头,直视着她的这位皇兄。
年幼时的他们,总在一起玩闹。宋修文少语,却对弟妹们关怀备至,他们就好像真正的一家人。然而帝王家,哪有什么情谊是一成不变的。
左不过是宋修文赢了,其余人俯首称臣罢了。
漫长的沉寂过后,宋修文果然答应了宋澜婷的条件:“允。”
帝王一声令下,满朝噤声。李自牧究竟是否通敌,他们心中亦有数。不过自古功高震主,臣子终究是臣子,不论与皇帝有多少交情,都会有被忌惮的一日。
更何况那是宋修文,曾经只是宫女出身的母亲,不足以保全他在宫中的生活。先帝也不曾属意他继承皇位。但宋修文却凭借一己之力坐上了皇位。
这是何等心性,又岂是臣子得以揣摩的。
宋澜婷向皇帝行了叩拜大礼,站起身言:“御史台曾言人证物证俱全,不知可否言说,人证在何处,物证又在何处?”
“李自牧与蛮人关系密切,有多人见他们往来,且与阿史那颜有过书信往来,物证具在。”
宋澜婷敛眉:“瓒城一案,曾有一内鬼名金小树,后证实为阿史那颜义女,这些书信出自谁手,又是否为蓄意嫁祸,诸位大人恐怕还得再甄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