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君年不是没怀疑过吏部和户部中有谢砚的人,只是李元迁不像是会参与党政的人,而王义凛上任没有几年,谢砚选择他,会不会不太稳妥?
-
这样的疑惑在十月的某一天有了答复。
彼时,边境的粮草已经彻底缩减,之后的每月都只会送过去一次军粮,等军粮送到,都已经是来年了,决定都运使让燕地交粮迫在眉睫。
事态严重,殿堂下的朝官都慢慢松了口,已经有近半数官员默许了路君年成为都运使的提议,还有部分固执的官员虽然口上仍有异议,但让他们举荐能人,他们又戚戚然地闭口不言。
路君年成为都运使,已经算是板上定钉的事了,就差一道圣旨。
这一日,下了早朝,第二日就是休沐日,路君年正要跟在皇帝身后回养心殿,突然身边经过一个宫外谁家的府人,待那人走后,路君年手中便多了一张字条。
有人邀他明日宫外一见,落笔是王义凛。
王义凛敢直接在字条下落笔,不担心路君年告发他私通起居郎,路君年就基本已经确定了对方的立场。
王义凛,确实是谢砚身边的人。
路君年将字条收好,很快追上了皇帝的队伍,没让任何人察觉刚刚发生的事,待晚上回到自己屋中后,才将字条拿出,又仔细看了一遍,记牢了会面地点,这才将字条烧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