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明皇帝的批注只有四个字,却提笔想了很久,才最终落笔。
谢砚放下奏章,抬眸看向皇帝,问:“父皇不在边境,不了解当场的局势,为何觉得攻比守要好?”
《孙子兵法》中格外强调的一点便是:将在外,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在边境驻守的将士,是可以根据当场局势分析利弊,决定要不要继续攻敌入深的,他们甚至可以不用听从国君的命令。
而如今,唐朴显的批注显然是想应降,不再发兵的。
-
皇帝喝了一口手边的茶水润嗓,发出一声喟叹的满足声,说:“敌弱我强,敌疲我涨,为何不攻?”
谢砚想到路君年在定方城的饭桌旁说过的话,问:“父皇不怕唐将军年纪大了,会打败仗?”
“国君始终相信自己手下的将军能打胜仗。唐将军能将请降书送到我手上,说明边境的战事并不算危急,何不趁势收了他们的领土?”说着,皇帝意味深长地拍了拍谢砚的肩,“砚儿,战场上瞬息万变,你要学的还很多。”
说完,又将一部分奏章放在了谢砚手中。
谢砚默默看着手中十几本奏章,合理怀疑,皇帝放他出门,只是因为没人帮他批阅奏章了。
-
谢砚没对那份奏章过多置喙,虽然他潜意识里觉得守比攻更好,但他到底没有上过战场,也无法确信自己的想法绝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