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页

“是的,此种制度与放贷大同小异,只不过,向你们借钱的是府衙,府衙不会像寻常借钱的人一样无力还钱。”

众富户心下腹诽,钱都进了官府腰包,谁知道还能不能要回来?自古民不与官斗,他们只是有些闲钱,可不想沾惹官府,于是纷纷摆手,道:“我等都不懂此中奥妙,太守若是想谈赈灾,想必诸位同仁都会慷慨解囊,至于借贷,还是免了吧!”

其实他们还有个担忧就是,宋明太守的任期只剩下一年多了,他们买了这个所谓的“公债”,到时候催债的时候宋太守刚好卸任,后来接任的太守若是不认前太守的政策,他们也无处申冤去啊!

事实上,他们的担忧苏轼已经和宋明分析过了,宋明认为他的办法不错,只是后续的风险太大,因为世上从来没有稳赚不赔的生意,他也没有陶朱公范蠡那样的“点金”手段,到时候还不起债,恐怕名声尽毁。

苏轼想到这一步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不过他还无法准确剖析出其中利弊,对于“公债”这种经济理论只是一知半解,曾听王弗对她的弟子讲解过,便记下来了。

无奈之下,他回家问王弗,遇到这样的情况,她会怎么做?

“首先,我会请旨一封,将‘公债’定为官府支出的必要部分,其次,我会专门设立一个部门,将发行公债、偿还公债交给专门人才管理,最后,时机不够成熟,当下救灾更为急迫,公债你可以慢慢来。”

李书文从外头进来,向王弗汇报:“自江陵府购得米粮三万石,皆已运抵凤翔府。”

苏轼惊讶道:“你什么时候做了这样的安排?”

“不过一月前,见大雪不停,未雨绸缪了一下,我们的船改造过,行船速度远远超过一般的船,所以到得快。”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