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宋宣和遗事 周扶 3021 字 2023-12-19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垢也,于予与何诛?”

持盈没想到他这么好的态度,也换不来李伯玉一句软话。李伯玉上来不先说事,先刺了他一句,不过是白天睡了一觉,一下子他就从圣明天子沦落成朽木,沦落成粪土之墙了!持盈迅速在脑里过了一遍空缺的官位表,恨不得琼州之外还有一片大宋土地,好把李伯玉扔到那里为官,茹毛饮血去吧!

然而他面上仍笑着,和他的祖辈一样十足十的好涵养,何况借口是现成的:“昨天夜里打雷,朕实在没睡好,所以刚才歇了会儿。凤宾说的是,今后不这样了。”

他对台官从来这样,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从善如流但死性不改,又因为这好态度,每次一出事,大家就会觉得他只是受蔡瑢蛊惑,本质上还是能够改过的。

而李伯玉实在是不吃他那一套,或者说曾经吃的,但他在御史台的位置上一年有余,对皇帝阴一套阳一套的两面禀性可谓了解:“陛下昨日闻雷霆之声吗?”

持盈点头。不知他问这个什么意思。

李伯玉又问:“那陛下可曾今早的听见马叫之声?”

持盈不说话了,他知道李伯玉的正题要来了,立刻见招拆招:“凤宾此话何意?”

“陛下,臣要告神霄宫林飞白,目无王法、冲撞东宫,其门下恶奴见皇太子车驾曾不敛避,马车相撞,其马嘶鸣,致使东宫睿体有损,至今未起!”

“这……”

“陛下,臣还听闻此人冲撞太子以后,竟然直入大内禁中,说要面见陛下请罪,而后竟完璧出宫,不见责罚。陛下忘广宁公主与杨氏之事,忘玄宗之祸了吗?”

唐玄宗天宝十年,杨国忠与杨氏姐妹夜游,与广宁公主争道过西市门,杨氏家奴挥鞭及公主衣,驸马前去搀扶,家奴数鞭驸马。公主上告,玄宗杀杨氏奴,但也免去了驸马之职位,不允许他朝谒。

持盈被他的比喻砸懵了,林飞白的确说过他与赵煊的车驾相撞,只是——

“李伯玉!”持盈勃然色变,“照你的意思,朕是唐玄宗了!”

他私下里对士大夫素来温和,毕竟他的圣君之名还得靠着这帮笔杆子,然而李伯玉说话实在太没轻重了些!

玄宗一日杀三子,吓得肃宗惶惶不可终日,甚至还掠夺儿媳,导致有安史之乱、西内之祸,他若是玄宗——他若是玄宗,凭当年之事,赵煊的尸骨都化成灰烬了,哪里还轮得到李伯玉在这里为他不平!

“臣不敢!只是,当年玄宗尚且杀杨氏之奴,今日东宫是国之储君,林飞白靠道法迷惑君上,今日凌加太子,陛下竟然不管不顾,不仅不发落治罪,甚至还接见他。陛下如此为君为父,叫太子为臣为子如何自处?”李伯玉见皇帝到这种情况了,还不问一句太子的情况,而是为自己被比作唐玄宗兀自生气着,心下一阵绝望。

倒不是他对太子有多尊敬爱戴,皇帝对太子不满,对嘉王偏爱乃是有目共睹的事情,只是作为文臣,他喜爱看到“正统”之人即位得宝、政权平稳过渡,何况两龙夺嫡,国家必有祸殃。更何况——

“官家,即使是普通人家里,儿子被人欺负了,也没有不闻不问,甚至嘉奖欺凌者的道理吧?”

李伯玉这话说得很委婉占理,持盈于公于私的两头都被他占住道理,哑口无言,半晌才讷讷地说道:“凤宾说的是,朕受教了!”

然而他有些时候比李伯玉这强项令还要强项,毕竟从小呼风唤雨,从皇子到皇弟再到皇帝,从来没有伏小作低的时候,白日睡觉的小事他认错也就罢了,反正下次还敢,只是这种不慈的帽子他可不想戴,于是狡辩道:“他和朕说了车驾相撞之事,道路相遇、马匹受惊,这本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也是情有可原……朕因此没有重罚他,也是度念他是方外之人。更况且,朕见林飞白无事,想来太子车驾更为周全……”

他口中一边说着,一边看到李伯玉一张俊脸越来越青,心下一个突,便觉得有些不好。

果然,李伯玉问道:“陛下忘了崇宁元年的宫廷之事了吗?”

崇宁是持盈的第一个年号,哲宗皇帝于二月份驾崩,持盈登基以后便圈定了这个年号,等到次年改元。这个年号一共用了两年,和这个年号一起被确定下来的还有赵煊皇太子的身份。

赵煊出生以后,先被他的养母向太后抱过去养了一阵子,册封做太子以后,持盈又把他抱到自己的福宁殿里来养。

那是崇宁元年的十二月,即将过新年的日子。

一岁半的太子赵煊在福宁殿的侧室里安睡,皇帝持盈早朝回来,心血来潮想要去看一眼儿子,十分不巧,那天负责逗赵煊睡觉的宫女正支着脑袋打瞌睡,见皇帝来了,匆匆忙忙站起来,衣袖拂到了一旁的香炉。

咣当——

香炉打翻在赵煊耳边,把年幼的皇太子吓得魂飞魄散,高烧三日三夜不退险些丧命,虽然后面转危为安了,但也留下了一个不能听见响声的病症。

那一个新年谁也没过好,皇后还大着肚子,听说长子出事,当场昏倒,一醒来就立刻跑到福宁殿里,夫妻两个你来我往地吵了半个时辰,最终皇后将太子抱出了福宁殿自己养育。

而崇宁年间最大的宫廷案也来源于此,不知道谁说那天的香炉是皇帝故意扔的,只为了杀死自己的亲儿子。这消息查来查去,源头竟跑到了坤宁殿。不知是出于心虚还是愤怒,新皇帝血洗掖庭,更是欲盖弥彰地将严查的告示贴在坤宁殿的外墙上,被皇后愤怒地撕去。

从此帝后不谐,人尽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