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景舒想了好久,让人去找了几个做木工很厉害的太监,让他们按着自己想要的原理,弄了个木头版的水笔出来。

“这玩意可以中间加墨,底端只有个绣花针般的小孔,上面坠了丝羽毛,一点点墨便能写五十多个字。

且字体又小,并不费宣纸,倒是很适合平民百姓实用。”

唯一不方便的是,稍不注意,墨便会溢出来,到衣裳和手上面,而且每次用完都需要把墨给倒出来,有些麻烦。

但这都不要紧,最要紧的是便宜,随便哪个府都能负担起来。

“好法子。”

朱瞻基拿着那笔,试着在宣纸上写了几个字。

“虽说不如咱们的笔方便,但对于老百姓来说也尽够了,如此,咱们大明的百姓便大多都用得起纸笔了。”

初学者都是写大字,铭儿他们写大字一天就得费二十多张纸,若是每个人每天用二十多张纸。

他就是有再多银子,怕也不够,如今有了这,每日则只需半张宣纸,实在是大善啊。

朱瞻基的想法好,百姓也高兴,在他们心里,认字的,那都是上等人,所以百姓的热情倒是空前高涨。

再说了,皇上体贴,特意让农闲时候去学习,这让他们学识字的同时,也不会耽误了地里的活计。

官员们虽然不想费那个心,但皇帝的旨意又不敢违抗,再加上,朝廷也拨了笔银子下来,算是堵住了他们经费不足的借口。

而且人家连浪费纸笔的方法,都给解决掉了,他们也就,更加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

得,干活吧。

至于那些考不上秀才的读书人,其中也不乏有些清高的,觉得自己奇货可居,不愿降低身份教老百姓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