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就该升官,不知为何,他却主动放弃了,说是舍不得真阳的百姓。

百姓对他却是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他是个好官,时常开设粥棚。

有人说他是个贪官,平时都是作秀。

臣注意到,大部分对这位知县印象好的百姓。

都是因为其说的那些仁义道德,还有那双缝了又缝的布鞋。

臣也去他家里查探了一番,发现这位知县过的确实一般,亵衣都破了好几个洞。

可臣却莫名觉得有些奇怪,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对。”

哪有人放着官不升,要在地方上待着的?

听到知县可能不是个贪官,小朱同学的心情倒是好了些。

“让人去查查主薄的账,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没什么大问题就不必管了。”

干财务的,都喜欢做两套账,一套给朝廷看,一套给自己看。

当然,这样是不行的哈(狗头保命)

这样的做法倒也留下了把柄,只要找到了账本,也就是相当于捉住了贪官们的命脉。

景舒眉毛动了动,瞧着感觉是整个府的问题了。

但是又觉得有点不对,这么多县的官员怎么从来不上报?

莫不是都烂透了吧?

说起来,这些官员的做法,倒是和清朝的三十三两白银做法有点像。

咱们让你吃饭,却不让你吃饱,又能够活的下去……

这样,你就不会反抗我,我又能得到天大的好处。

这种手段,好像不管在什么时代,都能施展开来啊。

第二日,吃早饭,景舒和朱瞻基一桌儿吃,大臣们一桌,奴才们则另一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