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梵志诗》里,也出现了只生一个好的说法。
有了孩子,普通女人就是在家里照顾家人、纺布做饭。男子呢?不是出征就是耕作、劳役。
敦煌遗书中,有个记载看着令人感慨的同时,也是触目惊心。
某年的户口记录中,众多家庭都是女性为主,鳏夫及幼子居多。例如:一家户籍上八口人,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占据了六位,另有一男性老者,一五岁幼童。
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男子战死;男子体力活重,营养缺乏而早亡。
不管怎么说,这些家庭孤儿寡母的现象居多。这里面,也有大龄未婚或者不婚的女子。
原因可能跟家境有关。毕竟,结婚时不仅需要男方出彩礼,女方也要有陪嫁。穷困人家出不起,这些女子也就嫁不出去。
另外,唐代好佛之风浓重。许多女人也崇信佛教而不婚,比如真实历史中的崔希逸三女。
疾病状况,多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唐代多以“风”来形容。或者跟富有人家过多食用肉食,贫困人家过多食用高盐菜品有关。
相对而言,大唐女子的寿命与男子相当——这是唐代墓志铭记录中汇总的。当然,能够有墓志铭的人,应该多是有钱人家。
在本作品中,也有这样的事情提及。
造成寿命长短的,肯定跟食物的摄入相关。唐代的主食和菜蔬,已经比较全面。
这些食物的来源,绝大多数人,要靠身体力行去田间地头、军伍效命获得。
试想一下,千年以前的先辈们,是如何在大公鸡的啼鸣中,开始一天的忙碌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