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8页

想不有求必应也不行啊。

武孝文这么做,纯粹是用私人的力量,帮助整个单曲县脱贫致富,这样大的功绩,可都要算在他们两个的头上啊。

别的不敢说,只要孝文农业公司全面完成了目标,两人肯定能高升一级,甚至是两级都不一定。

更别提吕望鸿和常相贵在单曲县了这么久,虽然习惯了这里的苦难,但也把它当作了第二个故乡,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故乡焕然一新,变成一个真正的塞上江南呢?

因此,在周六的时候,两人也没有休息,来到了武孝文驻扎的一个小山村,听取武孝文遇到的一些难题。

武孝文牢牢记得萧奇说的话,这一片上百平方公里是最容易出大问题的,大型的泥石流一来,保准是无数民众都跑不了,所以他第一个就是从这里开始整治,从最难的开始。

要说这里是真穷。

附近三个自然村庄,在册人口有2000多人,但现在加起来只有500多人,基本上只剩下了四分之一,剩下的不是去了外地,就是年轻人在外面打工,顺便也把老人接了过去。

他们主要的农作物就是大米和一些红薯、土豆,肉是一个月能吃上一回,平日里三餐能有两餐可以吃饱,但也就只有这样了,生个病什么的,就得看老天爷放不放过。

不过武孝文他们一群上百人来到这里之后,三个村庄的情况就改变太多了。

首先第一点,一群老专家们年龄大了,虽然要吃得清淡一点,但因为一天到晚走上走下,还要到处奔波,所以营养消耗是很大的,武孝文特意向萧奇申请,从仙女食堂调来了十个大师傅,一天到晚变着法儿的给他们弄好吃的,主要是煲汤、软烂一点的食物。

然后武孝文一群人,也就是20-40岁上下的人,消耗大之下,自然就要多吃肉,什么菜肉果蔬样样都不能缺——都到这穷山僻壤了,还不给吃喝满足一点,那真的是被抛弃的感觉啊。

武孝文对于怎么拉动一个地方的经济消费,那是非常有经验。

一来到单曲县,他就开始了大笔大笔的采购,什么菜肉果蔬啊,各种生活用品啊,都从单曲县的县城和各个乡镇收购,只要是纯天然的食物,那就给高价买,加上运费什么的,比市场价都还要高出20以上。

另外这几个村庄的老百姓,甭管你老的少的,只要能帮上忙,那么武孝文就给发工资。

从小孩子帮忙掺茶倒水,到大姑娘帮着洗洗刷刷打扫房间,大媳妇儿们做饭做菜,小伙子们帮着背扛各种器具,老年人们提供这里土地环境情报等等……反正出一份力就给一份钱,小孩子11月到12月的一个月都能拿到500多,多的小伙子们一个月拿到了2000多,差点就比得上他们在田里忙活半年的收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