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行长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有的!药屋的生意也不算小,只靠我们小西家的男丁照顾不过来,各番头有独立经营之权,只要记入总账后无差错即可。”

蜂须贺再问:

“但今日,这玉越三十郎先生所说的这桩生意,与总账记录不符?”

“确实。”

“如此,请容我再问,贵商屋的雇人,要升至番头,需多少工夫?”

“这个……从学徒、见习开始,只有少数做得到手代。要到番头,天赋出众者也需二三十年。鄙商号各地分店四家,雇人总计近二百,总共也只有六位番头,这福冈源六病逝之后只剩五位。”

“这几位番头当中,是否已福冈源六年龄最大?”

“蜂须贺大人是如何得知的?”小西行长奇道,“确实如此。番头虽有数百贯年俸及红利分成,但总是不如自立门户的收入。能脱颖而出当到番头的人,泰半是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

商场不像战场那样残酷,并不总是你死我活的,所以小西行长说到这番头独立之事,也不避讳。

而蜂须贺小六却抓住问题关键发问:

“那这福冈源六为何一直安心当一个番头呢?”

“……人各有志,或许他天生随遇而安呢?”

“若真如此,他为何直到‘病逝’前,都还在商屋忙碌奔波?而不是安详天年呢?”

“呃……”

这个问题不仅是让小西行长哑口无言,也令观众都生出同样感觉。

确实,一般商屋的高级员工,若有心拼搏进取建立事业,便会在锻炼和积累足够之后果断自立门户,创建自己的商号。如果没那么心思,则带着余财早早退休,转而从事茶道、艺术,或找间寺社安闲隐居起来。

像小西屋的福冈源六这样花甲之年还在给人打工,最终“死”在任上的,的确少见。仔细想想,唯一的可能性就是留着当蛀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