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怎么办呢?这种情况下,抄一把诗词吧!
唐朝就有这样的一个好地方,那就是但凡遇到难事,就吟诵诗词来解决吧,如果你文采斐然,遇到的困难很可能立马就迎刃而解,李毅目前就很适合这种情况,但是念诗不太适合,这种时候,表达自己承受不住相思之情,而来私会武曌的情非得已,用一首词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唐诗宋词,词作是在宋朝达到顶峰,但早在南北朝时期,词就有了它的萌芽形式。隋唐时期,文化繁荣,文人涌现,词才兴盛起来。只是,大多数唐朝诗人,尤其身居高位的唐朝诗人,是看不上词的。说词多是吟咏爱情相思之作,登不得大雅之堂,现在当然不是大雅之堂的情况,更何况李毅心里就有一首非常合适的词——苏轼的《水调歌头》。
李毅拿定了主意,就定下了心神,先是将杨氏请入到武曌的闺房之中,武曌那已经是两腿并拢,双手放在膝盖上,坑着头,一副乖巧模样的坐在那里了,这倒不是武曌惊惧才会如此,而是因为害臊,偷会未婚夫给自己亲娘逮着正着,还是未婚夫从窗户翻出去,直接送到亲娘面前去了,这种事情说出去怕不是要羞死人了,当然了,没人会去说这种事的。
这边两方坐定了,杨氏也早已经回过神来了,这时候也不着急说话,就瞅着李毅,想先看看他怎么说了,武曌不用说的,罚抄《女则》肯定是躲不掉的了。
李毅沉吟了一番,酝酿了一下自己的感情,湿润了一下眼眶,主要就是回想一下自己在皇宫里年初二就被李二逼的写了一晚上的《三国演义》的凄苦之情,眼泪就不自主的上来了,杨氏一瞅着眼前的周王殿下都快哭起来了,当时就慌了,这是怎么回事啊,咋还快哭起来了啊。
杨氏正要出言安慰呢,李毅就已经开始主动交代了。
内容很简单,及时哽咽的表达自己对武曌的相思之情,三月不见如隔三秋,一颦一笑仿佛昨日,思念之情不消多说,自己作词一首以示心意。
当时就深情的咏诵起来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首《水调歌头》(原作者,苏轼)吟诵完毕,杨氏是文化人,哪里还听不懂这首词所想要表达的用意呢?苏轼的《水调歌头》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依然能够在现代耀耀生辉,就算是提早穿越去了唐代,也一样有他的艺术魅力,更何况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这种事情,念给杨氏这种刚丧夫没多久的寡妇来听,那绝对是杀伤力惊人的。
一时间就连武曌那个小丫头都在那边乖巧的坐着悄悄的抹眼泪了,更不要提杨氏了。
杨氏给李毅这一首词念下来,那真是内心里阻碍李毅和武曌想会的愧疚感,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一口气涌了上来,不用说的,一下子就哭哭啼啼的成了泪人了。
后面的事情就很好办了,杨氏有吩咐人拿来了一份膳食,想来周王殿下忍受相思之苦,不惜偷偷跑到这里来,中午应该是没吃饭的了,就吃了饭再走吧。
李毅当即表示认同,留下了吃饭了,然后就被赶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