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为了得奖吗?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圆梦,好不容易成为有声誉的年轻导演了,要发出自己刚接触导演专业时写的青涩剧本,来拍一个很有可能只有自己喜欢的故事?
陆鸣思考了很久,在某天晚上,躺在酒店床上,想象着远方海浪扑在沙滩上、浪花被击碎的声音。
陆鸣的心里渐渐明朗起来:就像当初罗兴国教授执着于一部属于自己的动画片一样,他也执着于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
这部电影从剧本到选角,再到最终拍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的是他陆鸣自己的电影理念,是他现阶段对于电影艺术解读的最佳诠释,他必须得把这部电影拍出来。
市场评价如何,都不影响他要拍这部电影。
《母星》上映前,他会担心市场反应,担心票房,但《海之子》他不会。就是最后这部电影没法上映,他也要自掏腰包完成电影拍摄,这对他的职业生涯来说是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他为什么最终选择了电影作为他的终身事业——电影给了他表达的空间,表达他对生活的最高看法。
陆鸣参加春晚排练前,他又看姜凝演了一遍电影的一个关键场面,这次姜凝的演技过关了。
“你的进步还是很大的,这次提升非常明显,表情自然了很多,肢体语言也很生动,一定要继续努力,你的表演对电影最终的呈现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姜凝点点头算是应下了,为了不错失这次难能可贵的机会,她这一个多月来始终处于挣扎、煎熬的状态。白天想,夜里梦,恨不得自己能立马化身海边小镇长大的爽朗女孩许悠,本色出演。她也不管什么表演的方法论了,不区分体验派和技巧派,所有能用上的方法都试一试,尽可能进入到角色状态,反复揣摩台词语气。
不是每个人的付出都能马上见到成效的,姜凝努力了一个多月,演技就大有进步,说明她确实有天赋,天生就是吃演员这碗饭的。
为春晚表演做准备,来到排练现场,坐在车里,看到外面举着摄像机的密集人群,陆鸣还有些不适应。他已经沉浸在为《海之子》拍摄准备的剧组氛围里两个月了,他无限贴近天空、海洋、广袤无垠的大地,而疏远人群,现在看到这么多镜头对准他,第一次,15岁出道以后,面对镜头,感到局促。
陆鸣曾经以为他不可能在镜头前感到不自在,镜头早就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他熟悉这些对准他的镜头和背后的议论声,就像熟悉水和空气一样,早就淡然处之了。但原来再熟悉的存在也会变得陌生起来。
也许有一天,他也会变得像其他导演一样,在片场工作的时候挥洒自如,面对采访镜头、走红毯时的闪光灯,表情僵硬,不知该如何自处。
陆鸣光是想象这种场面,就觉得很滑稽,算上在nyu的三年,他当导演也不过4年不到的时间,居然就对站在镜头前表现自我感到陌生了。
频繁登台亮相的那几年里,他都做好了一辈子在镜头前部分隐藏真实情绪的准备。
陆鸣他们四个人的舞蹈、歌唱功底都没有丢,演唱组合经典曲目,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排练也主要是在练习走位、配合,熟悉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