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页

“春天吧。”

“那我考虑一下,我挺喜欢春天的。”

“还有,电影剧本我现在能看到吗?”

陆鸣的回答也很诚恳,站在渔船上,面朝大海,好像卸下了很多防备,“我可以给你看我自己的手写稿。手写稿基本上就是个粗纲,给你看了也不要紧,这电影好像也没什么很特别的剧情,一切的玄机都在拍摄过程中才会揭露。”

何尧城还是摸不清陆鸣这种抽象的表达,“你的意思是你这部电影是一边拍,一边改剧本,还是什么?”

“不是,是要看拍的那天,我遇上什么风,那片海,带着什么心情出发。好了,不讲这些玄之又玄的东西了,就是我现在其实也只有一个手写的粗纲,还是我四年前刚去纽约读书的时候,一个人锁在公寓房间里,趴在书桌前一气呵成的。我前两个月,改了一稿填充版剧本,那是交给投资方的,我往里面塞了很多戏剧冲突,但投资方还是觉得太寡淡了,撤资了。正好,我也不喜欢那个剧本,我就把它抛弃了,现在我手里的剧本只是一个大纲而已,还是四年前手写的版本,一个字也没舍得改。最后剧本会是什么样,大概要等到明年一月份才能确定下来。”

何尧城对此有些惊讶,“那你打算怎么说服别人出演这部电影呢?听你的意思,你还打算海选,挑新人来演主角,连剧本都没写好,你怎么挑呀?人家为什么要来?”

陆鸣发现自己过去对何尧城可能有些误解,他原来觉得何尧城是全身心扑在名利上,但现在发现他好像是只专注于自己最关心的东西,过去是人气、观众的喜爱,现在是实力、观众的认可。

“《母星》上映以后,我也算是外界很看好的年轻导演了。对一个素人来说,有机会参演我的电影当主角,难道不是一件很有吸引力的事吗?还需要什么剧本?”陆鸣平时说话是不会这么直白的,更不会像这样带着点自吹自擂的意味,但在何尧城面前,他不再顾忌这些成年人的礼貌,何尧城这个人很简单,和他讲话的时候,可以抛开一些复杂的纠结。

在何尧城离开大连以前,他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他说他要回去看一下工作安排,权衡一下,再给陆鸣答复。

陆鸣在大连短住了两个礼拜,他现在来去自由,春晚彩排前的这段时间,他可以随意支配。

陆鸣并不打算以大连为电影拍摄取景地,大连太现代了,这座城市和他想象中带着点衰败感的海边小城差太远了。但他还是很乐意在当地住一段时间,观察当地居民的生活。

海边景区有一家生意很繁忙的猫咖店,陆鸣开始的时候不太喜欢这家店,嘈杂、温暖、狭小的空间里,毛茸茸的陌生小生命会自然地爬到你面前的桌子上,慵懒地缩成一团,并不看你。

陆鸣不喜欢这家店是因为他要趁着早上人不多的时候,乔装打扮,悄悄地潜进去,又趁客流变大之前,及时离开。这里的热闹并不属于他,成为导演也没能让他拿回曾经让渡出去的私人空间。

现在不戴口罩、不戴帽子,直接坐在人来人往的咖啡厅中间的位置上,他依然会被热情的陌生人包围。比他17岁左右的情况当然要好不少,陌生人只是有点好感,更多是出于凑热闹的心理,看两眼觉得不稀奇,也就散了,粉丝要热情得多,那确实可能把这家咖啡店围得水泄不通,出入都有困难。

陆鸣在这短短的两个星期里,对这座靠海的城市,最深的印象还是当地的海鲜烧烤大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