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页

拍电影要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编剧很困难,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又要和导演观念契合, 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在拍摄《母星》的时候,这项任务就显得尤为艰巨了。

因为要找到一个能改编科幻小说的影视编剧, 这是一件要凭运气的事。

国内电影工业在这几年已经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各种类型片都积累了相关储备人才,但这其中并不包括科幻片。

不要说科幻电影编剧了, 就是科幻小说作者, 在国内也只是一小撮人,圈地自萌, 国外科幻i的热度可能还比国内大一些。

如果把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也纳入科幻作品的讨论范围,那科幻i在国内受众不少,但其实严格意义上的硬科幻小说还是属于小众爱好。

陆鸣和好几个公司推荐、经人介绍的编剧聊了一聊,其中不乏业内享有盛名的名编剧,但没能找到一个满意的。

其中有一个业内颇有声望的中年编剧, 在和陆鸣谈故事主线的时候,提到要大幅删减关于电影外太空场面描写的剧情, 把男女主之间所体现的“现代人”与“未来人”的观念冲突作为重点来刻画,这揭示了关于人性的重要命题。

陆鸣陪着他从孔孟老庄, 聊到了朱熹、陆九渊二人的鹅湖之会, 在他就要激扬文字,评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究竟算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时, 陆鸣打断了他, 借口有事在身,先溜了。

从封闭、空气混浊的会议室逃出来,站在太阳底下, 陆鸣才感觉出一丝畅快来。

什么人性缺点、情感纠葛,这根本就不是科幻片真正的卖点。

人为什么要抬头仰望星空,凝视数亿光年外的一颗恒星,难道是为了探寻人本身吗?不就是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关于宇宙的宏大命题下,然后忘记自己身处何处、忘记自己当下的烦恼,为一种永恒存在的、不变的、安静伟大的力量而感动吗?

陆鸣不敢说所有科幻爱好者都是这样的,反正他会喜欢科幻作品就是因为它们很有逻辑地推导出一种关于未来、关于宇宙的可能性,让他可以想象无比辽阔、没有边际、不断膨胀的空间,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渺小,想到自己当下的纠结只不过是一瞬的情感,和浩瀚而神秘的宇宙比起来不算什么。

科幻电影比起科幻小说的优势何在呢?不就是尽可能地利用现在的技术水平,发挥无穷的想象力,使得一些极其超前的设备、概念得到视觉化呈现吗?

把一部科幻片最具灵魂的内容删除了,留下并不生动的感情线,这叫什么科幻电影?

陆鸣万般无奈,只得又一次自己走马上任,再拍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