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的大军行进到贾胡堡这个地方,距离霍邑仅有五十多里路,眼见就要与隋军交锋,偏偏这个时候下起了大雨,而且这场雨一下就停不下来。这种阴雨天对于防守霍邑的宋老生来说,无疑是最理想的天气。而对于远征长安的李渊大军来说,却是致命的。
因为阴雨天无法前进,李渊的大军只能困守原地。要知道三万大军远离根据地,吃喝供给可是个大问题,而这雨又没有停歇的迹象。看着绵绵的细雨,李渊内心很是焦虑。
就在这时,又传来一则消息,更让李渊坐卧不安。原来李渊听到探报,另一个起义将领刘武周伙同突厥,要乘虚侵袭晋阳。晋阳可是李渊的大本营,而且军中大部分人的家眷都在晋阳城。这个消息对于众人来说,可真如晴天霹雳。
李渊马上召集众将商议下步对策,裴寂等老同志一致认为应该马上回援晋阳,李渊也有回撤的意思。在这样一种陷入困顿的形势里,李渊、裴寂等人的选择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前不能进,粮食短缺,晋阳被围,马上回撤解救晋阳似乎是最佳选择。
但这只是普通人的想法,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却不会这样选择。李世民就坚决反对回撤解救晋阳之围。理由有五点:
一是现在正是秋收的季节,可以就地取粮,解决吃喝问题;二是宋老生是个怂包,分分钟就能干掉他;三是李密一心想搞下东都洛阳,没精力打太原;四是突厥和我们刚刚结盟,未必就会马上毁约,所以这个消息很可能是假的;五是大军逼进长安,稍遇挫折即回撤,追随起事的人很可能一哄而散。
不得不说李世民的分析非常精辟。李渊开始没有听从李世民的建议,执意要回救晋阳。可抵不住李世民的苦谏,李世民甚至拿出了一哭二闹的本领,最后终于让李渊回心转意。
事实再次证阴了李世民的选择是正确的。这就是李世民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能够很深入的剖析问题,从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正是他的这种特质,多次把即将跑偏的王朝,拉回正确的轨道。
李世民这种对信念的坚定,是古今中外一切成功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李渊于公元六一七年七月初四发兵长安,七月十四日到贾胡堡遇雨,这场雨一直下了半个月,到了八月初一才停下来。
雨一停歇,李渊就整顿军队,向霍邑进发。防守霍邑的隋将是宋老生,听这名字好像是一名有着丰富战场经验的老将。可宋老生在战场上是真的一点也不老成,几乎就是个废材,杨侑让他带队迎战李渊,简直就是给李渊送人头,让他练手。
先看一下隋唐双方兵力对比,进攻的唐军三万人,防守的隋军三万人。从人数上看,双方旗鼓相当。但要知道,唐军是一支新组建的军队,这三万人中有二万多人是新招募的。而隋军宋老生所率军队,却是精锐部队。这样看来,双方的力量对比,应该还是隋军占着优势。
关键的是隋军还处于防守状态,在战场上进攻和防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打法。防守方多是居高临下的占据优势,所在进攻的一方伤亡率要远高于防守方。所以这场战斗怎么看都应该是宋老生赢面大得多。
最重要的一点是,李渊的唐军是跋山涉水的远征,而隋军是以逸待劳。在这样的形势下,只要宋老生固守霍邑,不让唐军前进半步,就是耗也把唐军耗死在这里。李渊率兵西征,最希望的是速战速决,因为他耗不起。打成持久战,不但唐军的供给会成问题,就连后方的太原也会地动山摇。之前一个突厥进犯的假消息,就差点让这次远征功亏一篑,如果唐军主力真的在霍邑这里陷入持久战,以李密、刘武周那些割据一方霸主的智商,绝对不会放弃太原这块肥肉的。到那时李渊真的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所以宋老生的策略只是一个字——守。只要他死死地守住,就可以为勤王的其它隋军争取时间,耗不起的李渊只能是败退后撤。
但上天似乎有意眷顾李渊,让杨侑派出宋老生这么个愚蠢的家伙来到霍邑防守。在作战前,李世民就准确地预测到,只要刺激宋老生,他一定会开城出来决战。于是,李渊派人到霍邑城下大骂宋老生。
果然,宋老生不堪被辱,怒气冲冲的带着三万人马,从东、南两门冲出城来。这时李渊和李建成在城东布阵,而李世民在城南部阵。李渊的城东被宋老生冲得猛烈,战脚开始乱了起来。李世民见状,带着骑兵队伍,快速冲向宋老生的后阵。
不得不说李世民真的是一个猛人,不但有谋略,在真刀真枪的战斗中,也毫不畏惧,冲锋在前。他手持双刀,砍杀了几十人,两把刀都砍出了缺口,足见他的勇猛。敌人的血都溅得他满身满脸,看着浑身是血的李世民有如天神下凡一般,勇不可挡,唐军很快又振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