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页

孙享福的规划理念,是尽最大可能保护了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下,让这里的农牧业,商业,和行政管理,都非常便捷,所以,最终他标识出来的适合开发成田地的区域,比后世的面积,要少了很多,很多湿地,得以保存。

可即便是四千万亩田地,也不是苏定方他们这些日子发动的几十万人能够耕种的,因为,即便是耕种比较省事的平原地,要精耕细作,实现高产的话,平均每户的耕种面积,也不适合超过三十亩,这在山南道,是验证过了的,而以辽东不善耕种的百姓来算,只能更少。

四千万亩,真要全部耕种下来,差不多得两百万户百姓,这差不多就是安东大都护府地界内的所有百姓,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被孙享福泼了一盆冷水,上官仪却一点也不在意,依旧兴奋道,“我们也没打算一下子就把它弄好,山南道开发出两千多万亩垸田,还是几百万人,四五年的功劳呢!咱们的要求不高,三年,弄出一千万亩足以,这可是能够堪比山南道垸田产出的水浇地,一千万亩田的产量,我们整个安东大都护府的所有百姓甩开腮帮子吃一年,也吃不完。”

孙享福摊了摊手道,“那行,按照每年四百万亩开发来计算,你们发动起来吧!七月的时候,至少需要一百万人青壮到位,最多九月中,撤回来秋收,明年四月,再过去。”

用一百万青壮,去开发四百万亩田,平均每人才四亩而已,难度和工作量并不大,之所以把目标划的这么小,是因为这一地区的冻结期长达七八个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做房屋基础建设。

只有把暖炕,暖壶,抗冰冻和承压性较好的房屋都建设好了,才能让大家在那边过冬,毕竟,那边地处偏远,一旦有什么意外情况发生,想要救援都比较困难,而从延津这边发动过去的准汉民百姓,未必适应的了靺鞨人,室韦人才能适应的天气环境。

第721章 开工

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

被这三条水系环绕着的三江平原,分布着我国最肥沃的黑土壤,有机质含量非常高,用于农耕,是再合适不过了。

而针对这边冻结期较长,早晚温差大的特点,孙享福还需要带领农门的子弟们,开发适应当地种植的作物品种,后世的东北大米,与江南大米,可不是一个特性。

当然,其改良的难度也不大,山南道的晚种稻种,就适应一定的温差变化,到了延津之后,孙享福很快就种植了一块水稻试验田出来,到了六月下旬的时候,从出穗情况来看,产量应该也不低,只要稍微注意它的储冷特性,对于稻种产量的影响就好。

毕竟,大多数时候,早晚温差较大的地区,是能够对作物产量起到积极作用的,因为能更有效的将光合作用,和植物自身的修复相结合,比如善阳的瓜果,小麦,就比关中的产量要高,而且更加香甜,这不仅仅是因为土地肥力原因,海拔气候原因,才是关键,到了原产地新疆那边,早晚温差更大,种出来的,会更高产,更甜。

所以,千年以来,普遍认为的农民不需要文化知识,是最大的错误,没有知识的人,是很难种好田的,一个农业专家,与一个普通农民种出来的产量,和作物品相,是有着巨大差异的,因为,做研究的专家,懂得它的各种特性,而普通农民,大多什么都不懂,只是按季节整田,下种,施肥,打药。

孙享福在后世参加工作之后,就经常碰到农民种的果树不结果,或者结出来的果,酸的难以下咽,只能偷偷的打甜蜜素对外卖,种玉米不结棒子,结出来的棒子,缺米缺的非常严重,同样种法,同样的作物,产量出现较大差异等等等情况出现。

他们根本不知道原因,通常造成损失了以后,求教到孙享福这样的农学高材生这里来,在得到科学的解释和矫正过后,他们才知道,任何作物,想种好,都不是那么简单的,得靠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