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韩国简直就是鱼腩部队。新郑和阳翟的城防略微强一些,但跟平凉比起来完全不在一个级数上。得到了大王这样的军令,中军校尉悬着的一颗心也放了下来。
“我只能给你三天时间,三天之后本帅带着前军出征直插阳翟。剩下还没有赶到的军队,你在这里安排。由杨端和统领,直插新郑。我与杨端和各领兵三十万,新郑与阳翟不过各有三五万人守卫。以雷霆之威将他们一击成齑粉,则大功可成。这一仗关键就是要快,只有快速的占领阳翟与新郑,打断韩国人的脊梁。使得韩国人快速投降,赵国和魏国才来不及救援。不然,若是再打城一锅粥可就没办法向大王交代了。”王翦一边看着沙盘,一边指着阳翟的位置说道。
作为整个战役的中心,王翦决定亲自去阳翟。由他带领秦军主力先锋,不管一路上的小城,直扑阳翟。根据情报,韩国人的近半军队都集中在阳翟。可所谓的过半军队,也只不过五万人马而已。
战国时候,普遍施行徽兵制。王国要打仗,便会召集士人参加军伍。许多人还得自备武器铠甲,甚至服装。这种徽兵制的好处就是,可以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不过这样做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那就是征战的时候农耕的士人都是当兵。天地自然只有老幼妇孺照顾,这样会严重影响粮食生产。所以,各国只要打完了仗。第一件事情,就是将徽兵放回到农田里耕作。粮食是国之根本,哪个诸侯国都不敢马虎。
各个诸侯国中,职业军队的数量非常少。打仗的时候,临时召集来的徽兵占了大多数。而各国国君重金豢养的禁卫军,无疑都是各国职业军队中的主力。
阳翟是韩国都城,那么韩王安的禁卫军也自然是在阳翟城中。王翦明白,韩国最难啃的骨头其实就是在阳翟。新郑远比阳翟好打许多,所以他才将新郑交给了麃公的旧部杨端和。那也是一员能征惯战的猛将,只不过年纪还青。再历练几年,或许也是独当一面的人物。
三天之后的深夜,气势恢宏的出征仪式也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王翦带着他的五万新军为先导,在浓浓的墨色中离开了东周城。一头向着韩国的方向,就杀了过去。
韩国人完全是处在一片懵逼之中,就遭到了来自大秦之师的打击。王翦带着三十万大军作为先导,秦军好像潮水一样涌进了韩国人的土地。刚刚从战争中走出来的韩国人毫无准备,那些刚刚回到家乡的徽兵根本来不及再次被组织起来。
王翦的大军如入无人之境,在韩国境内纵横驰骋。一路上虽然碰到一些阻击,可三十万大军碾过去,一切敢于阻挡的家伙都成了残破不堪的尸体。整个行军过程中,不费吹灰之力的就剿灭了不下三万韩国军队。十余座韩国城池开门投降,不管身处哪个年代,带路党总是不缺的。
仅仅五天时间,王翦就从东三郡一路杀到了阳翟城下。远远看去,阳翟城城峦高大。虽然不及平凉与咸阳,但在韩国来说也算是数一数二了。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作为韩国的都城阳翟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说夏的时候,大禹便使用阳翟作为都城。他的儿子夏启,曾经在此会盟诸侯进行钧台之享。周襄王十六年,北方翟人入据栎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阳,改称阳翟(音狄)。
周威烈王十八年,韩景侯将国都从平阳迁至阳翟。后韩国攻灭郑国,遂将都城迁至新郑。这就是韩国境内两大城邑的由来。仅仅五年之后,韩懿侯便将国都城重又迁回阳翟。
就历史来讲,阳翟算是一座标标准准的古城。城墙也经历了无数次的翻建修缮,最终成就了今天的模样。
王翦看着阳翟的城峦,心中不禁点了点头。山东诸侯,论起底蕴来还是要比大秦要深厚的多。
就拿这阳翟城峦来说,高六七丈。完全是由条石垒成,比起城砖修起来的咸阳或者平凉来说,要结实上许多。这种条石都是采在秦岭之中,也不知道耗费了多少劳力和年月,才有今天的模样。可以说,此城算不得最大但绝对算得上是东方第一坚城。
“传令三军,将阳翟团团围住。砍伐树木,制造攻城器具明日准备攻城。”王翦一声令下,秦军就开始各自忙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