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早就知道现在的德国军队中有很多对德国的未来看衰的将领,其中就以这两人的军衔最高。在他们两人的周围同样团聚着很多与他们持同样看法的年青军官。
所以为了保住自己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力,希特勒第一时间将防守在德俄边境的曼斯坦因和古德里安这些对德国战略唱衰的将领统统调回了柏林。
希特勒将德俄边界的将领全部换成忠于自己,认为德国的失败只是暂时的所谓爱国将领。
为了德国的未来,也为了自己的未来,希特勒准备在德俄边境与敌人死磕,他一定要打击所有企图进攻德国的侵略者们。
哪怕与俄国,与美国,与自己曾经的朋友李铁死磕到底,他也决不认输。不过一想到李铁强大的匪军联合部队,希特勒也有过深深的后悔。
早知道李铁的实力如此强大,当年就不该一脚踢开李铁,而是应该联合李铁一起东西夹击俄国。如果那样,战争的结局一定不一样了,只可惜这个世界没有如果。
从四三年年末德国主力返回德俄边境,到四四年年初,德国的战争机器再次发动了起来,无数的军备物资再次被调往东线。
只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前调用物资是为了进攻,这回确是为了防御。所以很多德国将领对于这种角色的转换还没转换过来。
德俄的举国之战大大的消弱了德国与俄国战争潜力。德国人无力再发动进攻,俄国也无力再发出反击,这可是英美等国最喜闻乐见的。
因为英美两国虽然在表面上支持着俄国人快速打败德国人,实际上心底里则在想,最好这样一直打下去,将两国的男人都打光了才好。
那样他们就可以瓜分德国的财富,再平分俄国巨大的土地了。其实包括李铁在内,这个时代所有有识之士都在看着德国和俄国的热闹。
只不过大家谁也没有想到,虽然最终德国与俄国确实是斗的两败俱伤了,可是真正受益的竟然还另有其人,那就是实力已经不下于任何一个列强国家的华兴集团。
想想在明斯克那近三百万的匪军联合部队,再想想南太平洋地区,上百万的华兴护卫军,英美等国的领导人突然发现,也许进攻德国和进攻日本的时候,有华兴集团的人帮助,他们的胜利很可能会来的快一些。
于是借着世界大战又进入到相对平和的日子,英美等国特使开始频繁出入海南岛,他们要与李铁商量一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后的进攻战略。
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国内,国民军组织了几次大的反击,只可惜日军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强,几次大战并没有从根本上打击日本人,只是吸引了很多的日本兵力,从侧面支援了一下太平洋战场。
而此时的太平洋战场也终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与华兴集团的联合舰队终于取得了整个太平洋的制海权。如今的美国人正在太平洋诸岛上,一个海岛一个海岛的清理日军,眼看着就要开始占领日本诸岛的战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