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爱权的慈安皇太后偏偏就留下了不恋权的美名,与之对应,宗亲大臣对那拉氏母子,尤其是同治皇帝,多少生出了薄情不孝的疑心!
保守派大臣、宗室出身的户部侍郎延煦在大起时率先发难:“母后皇太后作配先帝至今,母仪天下二十余年,襄佐显皇帝在前、教扶万岁爷于后,救时之功天下共睹,皇上如今大婚亲政,皇太后若是凤体康泰,还应身体力行指点万岁行政;或是有心安享晚年,皇上便需躬行孝道对皇太后以国奉养;而今母后皇太后渐有春秋,尚需于车马间南北辛劳,坐不安榻、寝难落枕,奔波之苦从未外宣;虽然如此,奴才至甚不忍,想我大清以孝道治天下,万岁承继文宗显皇帝大统,母后皇太后为显皇帝中宫嫡后,祖宗家法,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先帝临终嘱托言犹在耳,皇上如未能孝养母后皇太后,奴才蒙受文宗皇帝恩典,断断不敢私心缄言,请皇上自察!”
这番话说的极有重量,延煦挑明了在谴责同治皇帝:母后皇太后是你爹的嫡妻,不管是谁,只要承继你爹的大统做皇帝,她就是毫无争议的大清皇太后,而并不像圣母皇太后那样是沾着你的光上位,你现在长大了,也娶了媳妇,母子夫妻一家亲,全然不记得嫡母的养育扶持之恩,反倒嫌她碍眼撵着皇太后北上南下的不得安养,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我们都是你爹任用的大臣,你爹临死前也嘱咐过,不允许任何人对母后皇太后不敬,你要是继续苛待嫡母,我们做臣子的是不能袖手旁观的。
补充一句,钮祜禄氏从盛京火速回宫的内情不为外人所知,加上两位亲王有意无意的引导,大众的猜测方向便有了主线结果:为了敷衍彼时手握大权的母后皇太后,皇帝选择了与钟粹宫有亲缘关系的阿鲁特氏皇后,母后皇太后如约交权了,皇帝母子也不用顾及母后皇太后的感情了,于是,圣母皇太后开始扮演恶婆婆的角色找皇后儿媳的茬儿,原在盛京的母后皇太后只能跑回京师向皇帝母子作出让步,现成的对证:皇帝纳妃了!对象还是圣母皇太后看中的中宫人选,众所周知,母后皇太后掌权时言辞凿凿,是反对皇帝在两年内纳侧的第一主力,现在会让步,还是受了西宫排挤的缘故。
“朕岂敢对母后不孝,只因念及皇太后多年辛劳,既是母后有意出外散心,朕为人子,实敢阻逆慈意?朕操持国政,不得伴驾随行,虽然如此,卿之谏言朕当愧领受纳!”同治帝憋得满脸通红,本心来说,因为母后皇太后的政治影响力太大,对钮祜禄氏主动告别京城、远离政治中心的举动并非没有窃喜之意,他的美好憧憬是,等过个三两年自己掌控住朝局,皇后再生下皇子,正好迎奉母后皇太后回抵京师含饴弄孙。不意被延煦在这种关口跳出来指摘责问,实在有些下不了台的意思。
“皇上圣明!”延煦强项告罪,“非是奴才不敬不恭,大辽齐天皇后才高德显,于辽圣宗时抚育兴宗于膝下,彼时也曾母慈子孝、一团和气,圣宗驾崩,遗诏齐天皇后为太后、法天太后为太妃,法天太后自恃帝母,以庶夺嫡在前、构陷冤杀在后,兴宗骂名,千年不得断绝,奴才又闻,昔时母后训政,有外臣进谏,请母后皇太后以齐天皇后故事为借鉴,母后皇太后未曾因此稍有动摇,大清以孝道治天下,奴才不欲母后皇太后为齐天皇后之次,不欲万岁再步辽兴宗骂名,请皇上体察圣裁!”
“朕为人子、岂敢不孝?”同治帝只得辩解,“母后在上,尊徽奉养,皆在圣母之上。”
延煦正色道:“皇上之言差矣!母后皇太后名分为先帝甄定,百官尊徽,以救时大功稍酬万一,与皇上孝道何干万一?”
少年天子直接被挤兑到了墙脚边上。
惇亲王奕誴出班奏道:“皇上,母后皇太后所以离京远行,苦心之著朝野深知,慈母之心极矣、孝子之心未显,奴才忝掌宗人府事,不敢不为万岁声誉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