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页

可以说,这道记载却是坐实了秦法苛刻,秦人统治残暴的事实。

然而,后世考古学家出土的文书,却发现了秦国当时的律法,居然与史书完全不同。

出土的秦国《徭律》中明文规定:御中发徵,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

意思就是:为朝廷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甲(两副铠甲的钱)。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遇到降雨之类不可抗力,可以免责。

由此可见,史书记载陈胜、吴广起义的动机,完全与事实不符。若他们果真是因为大雨耽误了行程,根本不会受到责罚。

文昭在后世看到这个出土的《徭律》以后,心中暗暗为秦国喊冤。背负了几千年暴政的秦国,终于在被考古学家发现一些端倪。

一叶而知秋,《史记》在大泽乡起义就刻意黑化了秦国,整个历史书中的记载,又有多少值得相信?

儒生代表了儒家的思想,这些儒生就是秦国,在全境推行依法治国最大的阻碍。儒生与秦国之间,也正是一种不死不休的结局。

更何况,六国文字多有不一样,一个字也许就有几十种写法。这种状况,对于已经统一的帝国,对于百姓们的交流,自然有害无益。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秦始皇才下令焚书坑儒。

而焚书坑儒的出现,更让天下儒士视秦始皇为妖魔鬼怪,为天下暴君。及至后来,儒家把持天下以后,对于排斥自家学说的秦国,自然会刻意丑化。

其实,后世的法律几乎也与秦法一样,细致到了百姓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一个在社会主义国家长大,从小接受法制教育的文昭来讲,对于秦国的施政方针,还是有着极大好感的。

儒家有儒家的风骨,法家有法家的魅力。文昭并不排斥儒家,至少有儒家思想统治,使得华夏历史上出现数个强大的王朝,这就证明了儒家有他自己的优点。

然而,对于那个大一统,曾经昙花一现强盛帝国的消逝,文昭心中多少还有一些遗憾。

特别是儒生们对于秦国的刻意抹黑,更是让文昭心中有着淡淡的反感。

他在心中暗叹:“依法治国,乃富民强国之根本。然而在这个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时代,想要做到这点,却是跟整个天下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