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从一群工匠里脱颖而出的几人,虽然不知道余下的那些人里有没有墨家人,但和学生交谈,并且动手尝试的,一定是墨家人无疑。
姚知县也反应过来了,他也不是一点不知百家之事的。
不过这几人是县衙所有工匠中的翘楚,他也不说话了,百家并非无用,只是不如儒家罢了。
而聪明的学子自然不能让他误入歧途。
十三岁的秀才,那是当官的料,就算墨家厉害,但现在世人尊崇的是儒家,一旦他入了这条路,官途坎坷是必然的。
“看了这半晌,这些器具的确能派上大用,用过午膳后再来看吧!”
因为这适时地打断,那几个情绪激动的工匠回过神来,只是看着祝文乐的目光依然炙热,这是个好苗子啊。
祝文乐也很高兴,以前跟匠人沟通时,他要解说好久,不像这些匠人,他说一点,他们就能接下去,果然最好的匠人在官府!
之后几人又在庄子里消磨了好久,最后将人们依依不舍地带着这些东西回了县衙,姚知县直接要了东西,让他们带着去县衙研究,不要叨扰了祝秀才。
秀才那两字加了重音,让这些人收敛点。
-
后面一个多月,祝文乐依然以读书为主,偶尔灵感来了,就把它画在纸上,这些东西,光凭父亲请的工匠,根本完不成。
他第一次那么迫切的想当官。
十一月中旬,就是环省两大书院招生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