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遵旨!”王敬诚连忙道,枢密院主管军事,他不愿被赵诚认为自己抓权不放,事实上他也管不了那些将军们,“先前京师被围,臣执意从麟、府等州调兵,以致彼处防守空虚,终为刘黑马所趁,臣所虑不周,愿国主降罪。”
王敬诚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耶律楚材的脸色变了变,这件事有些如今有些敏感,中书省决策失误虽属实,耶律楚材也脱不了干系,但那麟州知府王贞擅自逃跑,却让耶律楚材成了众矢之的。原因无他,那麟州知府王贞是随他耶律楚材南下而归附赵诚的,耶律楚材保荐了一批人,其中也包括西凉府的知府严耕望,一个逃跑令百姓惨遭毒手,一个惊慌失措被陇右军总管卫慕就地正法。
耶律楚材决没有任何私心,赵诚相信这一点,中书令王敬诚也相信这一点。但是别人却不相信,或者不愿相信。中兴府被察合台包围期间,城内的谣言四起,其中就有关于耶律楚材的,这大概是耶律楚材等人轮番换主人的行为为一些人所不齿吧?况且那些从北方南下在大秦国为官的人,个个身居高位,盐铁使陈时可、市舶使赵昉、户部尚书刘中、礼部尚书高廷英等等皆被当作是耶律楚材一系的人,假如大秦国朝廷有派系的话。
耶律楚材是摘果子的人,那些本地出身的官员会这么想。这当然是门户之见,却不知道赵诚不仅是钦佩耶律楚材的才干,还有更长远的打算。
“臣有愧于国主信任!”耶律楚材取下自己的官帽,长衣撩倒,跪在地上,“贼寇远来,王贞擅自逃跑,致使百姓惨死,此等罪行当诛杀以谢天下万民!臣亦愿辞官谢罪!”
赵诚的目光从御案上一扫而过,案上堆着的奏折有不少都是弹劾耶律楚材的,这怕是大秦国正式立国以来,他所见到的第一次这么奏章弹劾同一人的。那些大臣们找不到耶律楚材贪赃枉法的证据,便拿他举人不当来说事。
耶律楚材想辞官,赵诚不相信耶律楚材真想辞官不干了,他这是以退为进,让赵诚明确地表态,以证清白。耶律楚材很显然与许多人一样,对名声看得比性命与官位要重得多。
“自古身居高位者,众目睽睽之下,稍有差错,往往成众矢之的。”赵诚道,“晋卿你我相交多年,相互间也知根知底,卿是何等样人,孤比这朝中所有人都清楚。何必稍遇不顺,即以辞官相胁?你起来吧,有道是身正不怕影子斜,晋卿何必在乎别人的议论。”
“国主,不如命刑部立即审结王贞一案,结了案便无人再说什么了。”高智耀道,“一天不结案,百官私下里必议论纷纷,以为朝中有人阻拦,对耶律大人不利。”
“杀人不过是小事,但亦是大事,孤自立国以来还未判一府首长死罪,不杀王贞不足以平民愤,晋卿可有异议?”赵诚点头道。
耶律楚材只好起身,摆明立场道:“臣不敢有异议,杀之以儆效尤!”
秋八月底,原麟州知府王贞被斩于御街口,秦王诏告天下百官,引以为诫。那耶律楚材却未因此而记过,相反秦王却常常当众夸赞他为国之柱石。
同时,秦王又褒奖陕西行省梁文及延安府丁仲礼、河东行省吴礼维持有功,各赐黄金二十两、白狐裘两件、马二十匹。
中书省自王敬诚及以下皆有奖赏,只是众官员们收到奖赏时已是来年的春天,因为赵诚很穷,官倒是提拔了不少。
枢密院同月正式成立,专事军事决策、练兵、边防、反间等等,耶律楚材自除中书左丞的职位,专事御史中丞之职,监察百官。自此,中书、枢密、御史台三足鼎立,又有盐铁、市舶执掌两大财权。
秦国暂时放下了刀箭,气象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国家,开始了自己的兴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