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她怀着孕,所以这些事情他们都没跟她说,之前那些纸张的分红,他们也拿去了扩张作坊,建立生态镇去了。
除此之外,他们记得林凤仙从前说的,不能让自己的商业命脉捏在别人的手里,虽然他们跟商行签订了合作契约,不愁销路,但他们也得有自己的销路。
所以,他们也在外地开了不少的商铺,专门卖纸张,后来觉得单卖纸张有些不划算,索性又开始卖起别的杂货来,将这铺子开成了一家杂货铺。
至于这些杂货的来源,那就有的说了。
夏老爷子跟季大白都是个不贪财的人,林凤仙跟夏凌峰又不在,造纸坊赚的钱,他们都没有分红,除了发展作坊用了一些,但有许许多多的钱,而且那钱还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多得两人愁白了头,都不知道该怎么花了。
后来作坊开了会议,一个机灵的小伙子提议开属于自己的铺子,这钱才算是花掉了一些,但还是剩了不少。
夏老爷子想着林凤仙喜欢投资,便也跟着她学,投资了不少落魄的手艺人、家庭小作坊,他原本也是想着,给自己未出生的孙儿,增添一些福气,谁知道,不少落魄的匠人闻名而来。
夏老爷子这人素来心肠软,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而这些人每次都说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每回他就是不看好这个项目,他也总会投一些钱进去。
这其中,很多自然是打了水漂,但也有很多的匠人,因为得到了这笔投资,作坊得以继续。
夏老爷子投资的人,各行各业的都有,做香皂的、卖伞的、扎灯笼的,一来二去的,他手上竟然有了不少小铺子、小作坊的股份。
夏老爷子原先只是想着反正铺子已经开起了,但卖纸张划不来,不如多卖几种,后来他一想到他手上的这些资源,跟这些小老板、小坊主一商量,才知道,原来他开这杂货铺,已经完全不愁货源了。
这时下做产品的人最是担心产品卖不出去,能够有条销路,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于是都同意将货物放在造纸坊的杂货铺里面卖。
这造纸坊的杂货铺本来就是以卖纸为主,卖杂货为辅,再加上这些杂货几乎都是自己造纸坊投资的作坊生产的,成品低,所以卖的也比较便宜,物美价廉,这杂货铺的生意自然是不错,就林凤仙生产带孩子的这段时间,他们造纸坊已经遍布了整个徐州。
夏老爷子跟季大白两人正筹备着去徐州之外开店。
当然,他们两个老人力有不逮,所以又提拔了一个管事,让他专管做杂货铺的事情。
这家杂货铺的名字就叫做纸坊杂货铺,店名普普通通,但是生意却颇为不错,林凤仙对这个管事非常好奇,特地写信回去,点名要见这个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