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页

为了敛财,刘宏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多元化、极端无耻化的历史新道路。他喜欢搞产业化运作,一次捞个够不是目的,他的目的是一生捞不完。就拿贡品来说,东汉是当时世界上超级大国,每年都有一些国家派使者前来与大汉互通有无,而那些使者手里总少不了一些国宝奇珍,用来讨好大汉天子。

进贡通常的流程是先递交一份清单,清点后送入国库,成为国有资产。皇帝想要什么再派人前去提取,个别的还要经过有关部门审核,然后才能到达皇帝手里。刘宏嫌麻烦就赶在贡品入库前抽取提成,直接送到皇宫,美其名曰“慎行费”。贡品年年不断,慎行费就年年不缺,刘宏凭此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在慎行费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后,刘宏开始盯上田赋,即农业税。中国古代农业税往往占到财政总收入的一大半。刘宏对此下手,足见他财迷方面的智商不是一般的高。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对全国人民的撒一个大谎,说自己要翻新扩建皇宫,为了避免财政赤字,要把农业税的比率提高。全国有上千万亩田地,每亩多收十钱,一年下来就是数亿。

接着刘宏撒了第二个谎,说修皇宫缺木头,要各地官员有多少送多少。地方官们当然不敢不照办,按时保量的把木头送到京城。可没想到,负责验收的太监们用常人难以理解的眼光加以挑剔,一般情况下十有八九会被判不合格。不合格怎么办,刘宏的损招出来了。各地方必须以原价的十分之一贱卖给中央,然后中央又按市价回卖给各地方。刘宏和他手下的太监们就此结结实实的赚了一笔。结果过了几年,皇宫寸土未动,地方官们才知道上了皇帝的当。

当全国人民都还在被骗中痛定思痛的时候,刘宏多元化的第二步已经开始行动。这次他做的是房地产投资。他把淘来的第一桶金和第二桶金中很大一部分拿回老家去买田地、修房子,进行大规模的房地产投资。土地自古以来都是最热门的理财产品,刘宏财大气粗,眼光独到,再加上他本人强大的行政资源优势,没出几年,他又稳稳赚了一笔。

就连田赋、贡品上,刘宏都能榨出油水来,何况刘璋搞出来的水泥?以刘宏的商业眼光,他看的出来,水泥这玩意只要操作得当,定能赚钱。虽然这些钱在刘宏眼中是小钱,但对于一位财迷来说,只要是钱,就绝不会放过。而水泥对刘璋来说是一种战略物资,他并不想泄露出去。刘宏眼红水泥的销售前景,刘璋自然要将他的目光转向别处。仔细想了一下,刘璋计上心头。既然刘宏想要赚钱,他怎么可以不利用一下这个机会呢?

第六十三章 谈商道皇后柔情

要问做什么生意最赚钱,不是盐铁,也不是茶马,而是垄断。刘璋为了打消刘宏用水泥谋利的心思,不由笑道:“皇兄,您手中有那么多赚钱的交易,为什么一定要看着我才弄出来的水泥呢?且不说水泥的生产和运输很不方便,就说水泥配方只要稍稍泄露一点,就会被人学去。到时候,纯属得不偿失!”

要说刘宏治国的本事真不怎么滴,可是他从商的本事,却十分了得。刘璋如此一说,刘宏立刻意识到其中的弊端,可他也从刘璋的话中看出,刘璋有赚钱的门路。刘宏开心地问道:“皇弟,你说朕手中有赚钱的交易,朕怎么不知道?”

看着刘宏的财迷相,刘璋不由的挠了挠头道:“皇兄,你可知道,现在最赚钱的是什么生意?是茶马、盐巴、铁器交易!而这些交易都被皇兄控制着,您为什么不从这里想办法赚钱呢?”

盐巴、马匹、铁器在汉代都属于国家专营的东西,可是在东汉末年,这些东西大多数都是在走私。刘璋也是其中一员,可他却不想让别的世家也涉及其中。而且刘璋还想利用这些东西来招揽几个大商人,比如说徐州糜家!

刘宏有些为难,他虽然做过不少无耻的事,但没有从商,哪怕他很喜欢从商,做的事也是彻头彻尾的商业交易,可总有能说过去的名目。就好像他倒卖木材一样,是由小黄门经手,可从商就不是小黄门能做的事了。更何况,商人在古代是最低贱的职业,若是皇帝从商,那刘宏可就要遗笑千年了。

刘璋哪能不明白刘宏的心思,他笑道:“皇兄,这些东西虽然都是商业,但不需要你去做。你可以挑选一些人去做茶马盐铁交易,并让他们打击那些没有得到你许可却进行交易的人。而得到你许可的人,则需要上缴交易中五成利润给你。至于那些没有得到你许可的人,则没收交易物品充公,你再指定商人卖出去。一来一回,您不就赚了不少么!”

刘宏闻言,眼睛顿时一亮道:“看不出来啊!皇弟还是做生意的材料!不过,现在朝廷百官大多数是世家的人,如果真这么做,岂不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而且朕也没人可用!”

“这更简单了!”刘璋笑道:“商人逐利,皇兄可以用招标的方式授权。招标就是招集大汉的大商人、世家,让他们出售利润来购买皇兄的许可,然后皇兄可以在货物和交易的源头放上自己人,以达到控制的目的。比如说茶马盐铁交易,只要皇兄控制住幽并凉三州,就可以将马匹、茶叶、盐巴、铁器牢牢控制在手中。到时候,那些世家、商人不给皇兄好处,就休想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