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傅当初选择开饭馆,其实也是机缘巧合。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时候基本没什么早餐摊,因为每家挣的钱也不多,所以家长们宁可每天早起,也不愿平白花冤枉钱去让孩子买份早餐。而且孩子们都比较贪嘴,会拿早餐钱去买玩具零食,家长们更是不放心把钱交给他们。
刘师傅家也不宽裕,也是像其他家长一样每天早起给孩子做早餐,看着孩子吃完自己再简单吃点东西出门上班。不同的是,他偶尔会多做几份,让孩子带去学校给来不及吃早饭的同学。他本是无心之举,谁知无心插柳柳成荫,渐渐有早上急着上班的家长会把孩子送到他这里蹭顿早餐。当然,也不会白蹭,大人们自然知道刘师傅家不富,也通晓人情世故,所以也会给刘师傅塞点钱。钱自然不算多,毕竟大家手头也紧,但也不会太少,毕竟人家的粮食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给少了让别人一家怎么活。
总之就是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价钱。
靠着这个,刘师傅也算小小的赚了一笔。
后来学校旁的一家文具店老板因为家里出了事,开不下去了,就打算将店铺出租换点钱帮家里分担一下。老板儿子也是在刘师傅家吃早餐的一员,一次老板在送儿子来吃早饭时随口和刘师傅聊起了这事,当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师傅将它暗暗在心里。晚上吃饭的时候,刘师傅将租店卖早餐的想法说了出来,一家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先试试看。
刘师傅拿出一部分积蓄和这段时间赚的早餐钱,向那个老板租下了店面,改成了早餐摊,卖些粉面馒头之类的简单东西。
那店面的地理位置极好,对面小学,小学后面就是初中,且离得还不是很远,是个风水宝地。
因为之前就干过和这类似的,所以算是自带客源,加上刘师傅的为人大家都清楚,也信得过,生意还算可以。
刘师傅也是个细心的,考虑到初中和小学的孩子饭量不同,他就将食物的分量改成了大中小三种,既方便了孩子,也方便了大人。为了解决孩子拿早餐钱乱买东西饿肚子的情况,他也会做些可爱的小馒头什么的,以低到可怜几乎没多少利润可言的价钱卖出去,让孩子们当充饥的零食吃,不至于饿肚子。
这种小馒头的存在只是刘师傅的善心,可没想到小馒头可可爱爱味道又好,不仅小学生喜欢,初中生和大人们也很喜欢,经常是做一堆出来,没多久就会被抢购一空。那些来晚了没买到的,也懒得再去别的地方,干脆就在刘师傅的店里随便吃点,这也在无形之中给店里带来了生意。
几年后学校搬迁,小学和初中被移到了别处,而旧的小学和初中则被踏平,并在原来的地方建起了高中。当年叼着可爱馒头上学的孩子,则成了这所高中的学生。
如果说小学初中是卖文具挣钱的话,那高中就是奶茶和饭馆来钱快,但那个年代还没有奶茶这个东西,所以饭馆生意好挣钱。
旁边的文具店早已嗅到了商机,纷纷改头换面,摇身一变成了饭馆。刘师傅也不甘落后,二话不说就掏钱将早餐店装修成了饭馆。
虽说竞争力大,但刘师傅好歹是做过早餐的,学生们也是认识他的,而且比起那些没吃过、不知深浅的饭馆和已经成人精的饭馆老板,还是知根知底又老实的刘师傅信得过,所以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来照顾他的生意。刘师傅也不负所望,每份菜的分量足不说,价钱也公道,时不时还会和人闲聊两句或送个水果饮料什么的,孩子长孩子短地喊,完全没有一点商人的样子,更像一个关心孩子的邻家大爷。
大多毕业走南闯北的人再回到店里来,即使对方的气质和外貌变化再大,刘师傅都能一眼认出来,不用对方说就能准确地报出对方以前最常点的那几道菜的菜名,且毫不生疏地和对方唠嗑长短,让人倍感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