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玛丽,你不用说了,我知道了的。”路易说,他想起昨天在米萨尔歌剧院发生的诸多事情,不由得重重地叹了口气,胡乱吃了几口面包就起身走到了二楼的书房。
他在书房里拿了几份报纸和画刊来消磨时间,下午三点钟左右,路易听到圣乔治街七十九号外面有马车在门口停下的声音,又过了几分钟后,阿尔莱德登上了二楼,大步地走进了书房,自己把黑色外套脱下来扔到一边,然后坐到了路易旁边的扶手椅上、长长地叹了口气。
“阿尔,你看起来可不算太好。”路易说,他转头看着阿尔莱德:“你今天有见到玛格丽特小姐吗?”
阿尔莱德没有说话,他坐在扶手椅上,仰头注视着天花板,好一会儿才答非所问地说了一句:“我没事——你在看什么?《巴黎周报》?这家报纸以前还行,现在可算不上入流,现在他们的记者完全是乱写一气,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敢往上面刊登。”
“我在这份报纸上看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
路易说,他把报纸翻到最后一个版面,把上面的其中一则启事指给阿尔莱德看。
那是一则堪称惊世骇俗——至少对外省的居民来说是这样——的征婚启事,财产和地位明码标价:
“一位伯爵,法兰西贵族,其家族历史久远,在巴黎拥有宅邸,年龄35岁,容貌出众,观念保守,待人接物清醒冷静,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和一位年轻的女士缔结幸福婚姻。希望对方拥有陪嫁80万法郎,此外给付20万法郎存入夫婿名下作为他不受限制的财产,并为其清偿债务。如有有意者,请寄信交由报社转交,结识亲属亦可,保证严守秘密。”
在这则启事的下方,是另外一则类似的启事,以替好友征婚的口吻寻求有钱的女人,为了钱甚至可以无视宗教:
“敝友,天主教徒,黑发,大学毕业,仪表堂堂,诚实正派,欲寻求富家女子为终身伴侣,容貌、年龄、信仰均不限,基督教徒或犹太教徒不限,有无儿女的寡妇不限,唯一要求:为保证新郎之独立,婚礼当日应当付给他十万法郎,作为他不受限制的财产。”
而在这两则启事的旁边,还有一位年迈父亲的拳拳爱女之心,相当感人:
“因为人父者年迈,急为独生女寻觅佳婿,其女26岁,新教徒,容貌姣好,身材高挑,受过良好教育,善理家务,欲求出身巴黎上流社会、年龄和容貌相当的年轻人为夫,嫁妆2000英镑,合5万法郎,年利可达1500法郎。”
在这三则启事下方还有更多的类似征婚启事,一眼望过去,这份《巴黎周报》的最后一版有整整一半都是这种东西——明码标价的,神圣的婚姻!
第72章 雾月·玛丽的请求(一)
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一位对宗教无比虔诚的、相信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神圣性的外省保守人士来到巴黎,看到《巴黎周报》和它的兄弟报纸们上的那些征婚启事,他肯定会对此感到愤怒:在这些报纸上,在巴黎的贵族和有钱人之中,本应神圣的婚姻已经成了赤裸裸的商业交易,荣耀的家世和传承的爵位都成了可以出售的商品,向愿意出高价者出售;品德、能力和信仰都明码标价,金钱的力量战胜了纯洁的情感,在所谓的终身大事之中最重要的部分已经不是在神甫和圣像面前结为夫妇,而是在公证员面前完成财产的分割了。
不过,如果非要说这种婚姻交易在外省的虔信者之中就不存在了的话,那也未免太自欺欺人了一些,就算路易自己还没有缔结婚姻的打算,他也知道不管是多么美貌贤惠的姑娘,她们能拥有什么样的婚姻基本都取决于她们出嫁时的陪嫁数目——如果有人对此表示怀疑的话,请想想为只能给女儿准备七万法郎的嫁妆而烦恼的费尔南·德·格朗维尔伯爵,再看看因为大笔的陪嫁而能够踏足上流社交界的克洛迪娅·德·波尔唐迪埃尔男爵夫人吧!外省的人们如果看到巴黎人的这些征婚广告,他们肯定会感到惊骇并大加批判的,但与其说他们是排斥可作为交易的婚姻,还不如说他们排斥的其实是那种为了利益就胆大包天地把笼罩在婚姻上的神圣面纱——这个面纱通常有一些温情脉脉的名称,比如爱和忠诚——撕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