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婶说着说着,想起了自己的大孙子,她抹起了眼泪:“小虞啊,我也不瞒着你,你那大嫂子啊没奶,那孩子吃不饱,生下来的时候就五斤,现在都快俩个月了,连七斤都没有,我们看着,那心是真疼。医生说这孩子先天不足,若是营养跟不上,恐怕往后活不长...”
虞清娴看她这样,宽慰了几句,说出了自己的目的:“婶子你也知道我们是城里的,不瞒你们说,我们城里这粮食是真不够吃,我下头还有两个弟弟,正是能吃的时候。现在又管得严,想换粮食都没地方换。”
“我把奶粉票给你们,你们给我点粮食就行。”虞清娴翻看原主的记忆,这会儿正是虞家最困难的时候,家里的粮食根本就不够吃。在过一个月,原主的大弟弟就会铤而走险去黑市换粮食,结果因为自己经验不足,碰上了革委会在黑市设立的卧底,被抓去劳改。
虞清娴既然来了,就不可能让原主的大弟弟再去黑市。
跟大队长家换粮食是虞清娴深思熟虑过的。在集体经济时代,大队长在大队里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对下属村民有这绝对的分配权。而红杏生产队有两大姓氏,一为郭,二为杜。
上一世姜晓甜在橙瓜嫁给郭海平后使了手段让原主嫁给了大队支部书记的儿子。支部书记的儿子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都二十六七了还没娶上媳妇儿。原主一个知青,在村里无根无基的,胳膊哪里拗得过大腿,只能被迫嫁了。
一直到78年,原主才被虞家接回去。在这期间,原主生下了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男孩遗传了他父亲一样的病,女儿倒是身体健全,可那有什么用,支部书记的老婆是出了名的重男轻女。原主的那个女儿在郭家并没有得到多好的对待。
那并不是原主所期待的孩子,可到底母女连心,她回城了以后每个月也会给她寄点钱,但那点钱显而易见的没有用到她的身上。她恨毒了原主,在长大后问姜晓甜要了原主的地址,去找到了原主,将原主才刚刚平静下来的生活搅得鸡犬不宁。
由此可见,有姜晓甜在,她跟郭家那边的是对立的两个阵营,在这种情况下,跟杜大队长家交好百利而无一害。
杜大队长家壮劳力多,大队长又拿着津贴,他们家别的不多,粮食是每年都够吃的。匀出个百八十斤完全不是问题。
就有一点,杜婶有点不确定:“小虞啊,粮食我们家是有,就是都是粗粮,细粮实在是少,你看?”
虞清娴主要是想搭上杜家,粗粮细粮的她并不在意:“这个年头年景不好,有吃的就不错了,还有什么可挑的?”虞清娴把两张奶粉票给杜婶:“婶子,我先把票给你,你让大哥趁着天还早供销社还没下班赶紧去买,孩子的肚子可耽搁不得。”
杜婶子接了票,握着虞清娴的手满脸感激:“小虞啊,婶子谢谢你啊。”
“婶子就不用跟我客气了,天不早了,我先回去了啊,知青点做好饭了。那粮食婶子你就给我三五十斤就行,等过两天忙完了这一头晌我再过来拿。”
杜婶子挽留虞清娴在家吃饭,虞清娴没留,回了知青点。
杜婶的大儿子叫杜明远,早早的就在院子里等着了,虞清娴一走杜婶就把奶粉票给了他:“快去吧,把奶粉给孩子买回来。”
杜大队长家是有自行车的,杜明远接了票骑了自行车就走了,这一路上杜明远将自行车的踏板踩得飞快。回来时已经是晚上的八点多,天已经黑透了。家里早早的烧了水,杜婶小心翼翼地给孩子沏了两勺奶粉,用小勺给孩子喂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