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页

韫和连忙还礼,“母亲曾告知我,大师乃母亲的挚友,先前受大师多次点拨。只是家族蒙难,再见亦难。”

忆及史家血案,圆悟忍不住摇头长叹,忽而记起一事,遂道:“老衲这里还存着伽南长公主的一支签。”

韫和微微一怔,“母亲不曾和我提过。”

圆悟见她疑惑,解释道:“那时长公主心烦意乱,携娘子来寺中小住,临走那日娘子撒了签筒,或是天意如此,娘子拾的签中暗藏玄机,老衲怕危及史族,便故意为难,要求与公主手谈一局,赢了就解签递还,若取胜不得,日后再来索要。不想史家果真蒙难。想必这些年过去,公主也忘了这回事。”

大师讲了来龙去脉,解了韫和心中诸多疑窦,“大师可否将签文给我一看?”

“娘子之物,早该奉还。”圆悟顾盼左右,确定无人跟随,“请随老衲来。”

到了禅房,圆悟取出一只素色锦囊,正容亢色道:“此签关系重大,女公子万万不可道与旁人。”

韫和应诺,接过锦囊揣入袖袋中,拜谢了圆悟。

重回到净室,借着微弱的光线,韫和揉开纸条,辨出上头一行蝇头小楷:

感君抱雁来,从此佐吾皇。

第28章

这是一句谶言诗,韫和一点也不陌生。

若是母亲讲的没有错,她儿时捉的这支签和杜皇后当年的是同一支。

这支签还有一番典故。杜皇后原本出身微尘,几经辗转来到渤京杜家,伏侍当时的太子妃人选杜家长女,主仆二人曾入寺祈福,当时还是小小婢女的杜皇后就抽得此签,先帝闻知此事后,摈弃以往求娶贵女为后的惯例,为今上聘娶了杜皇后。

惊奇的是,从那之后再无人抽得此签,这句谶言诗也被传得神乎其神,成为了平民女子改变命运的捷径,抑或是引来灭顶之灾的不祥之兆。

如果梁帝知道了谶纬,这个“佐吾皇”的人以及“吾皇”必遭杀身之祸。